微 信 扫 一 扫
从中职生到“副高”:以职业技能打破“唯学历论”
发布时间: 2025-09-12 来源: 红网 作者: 刘熺宁

  近日,00后中职生程裕林22岁获评“副高”教师引发热议。这不仅是个人的技能逆袭,更撕开了“唯学历论”的认知偏见,印证了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技能从不是“次等选择”的附属,而是能支撑人站上专业高地、赢得职业尊严的重要赛道。


  长期以来,“职教生等于差生”的标签如影随形,考不上高中才读职教的刻板印象,让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但程裕林们的成长轨迹恰恰反驳了这种偏见:中考失利并非人生折戟,选择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找准了“以技立身”的方向。他寒冬里用喷水代替油漆练基本功、在喷枪上挂矿泉水练稳定性、把床搬进车间抢时间训练的经历,不是“没苦硬吃”,而是职教群体“以赛促学、以练促技”培养模式的缩影。在职业教育的赛道上,评判标准从不是论文字数、学历层次,而是手上的功夫、实操的精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凭技能说话的逻辑,正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它能为社会输送“能工巧匠”的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程裕林的逆袭并非孤例,而是职业教育薪火相传的成果。他的师父贾亮是“中国大能手”冠军,以近乎痴迷的态度钻研技能、带教学生。程裕林留校后,又将这种对技能的极致追求传递给学生。他看重的不仅是技术领悟力,还有与人协作的能力。他鼓励学生在省级选拔失利后继续冲刺全国大赛,最终拿下行业选拔赛亚军。这种“师父带徒、师兄传艺”的传承模式,让“技能改变命运”从一句口号变成了可复制的路径。如今,贾亮培养的学生有人走上企业管理岗,程裕林带的弟子在全国赛场崭露头角,越来越多职教生凭借专业技能进入优质企业、站上教学讲台。这背后是职业教育“以技育人、以人传技”的良性循环,也是它能持续输出人才的底气。


  从社会需求视角看,程裕林的故事更是对“技能人才缺口”的回应。随着制造业升级、新能源汽车普及、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社会对掌握精准操作、专业维修、精细加工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但现实是,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好技工,另一方面不少年轻人困在学历焦虑中,忽视了技能赛道的潜力。程裕林22岁获“副高”职称、享受省级C类人才待遇的经历,恰恰打破了“学历决定职称”“职教生无晋升空间”的误区。只要技能过硬、能解决实际问题,职教生同样能获得专业认可、享受人才红利,甚至在某些领域比传统学历人才更具竞争力。这与《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规定相呼应,也为破解技能人才短缺提供了思路。唯有打破学历偏见,让职教生有尊严、有前途,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技能领域。


  如今,程裕林的目标是带出超越自己、超越老师的学生,这看似个人的期许,实则是职业教育接力成长的愿景。在各地职业院校里,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师生:在机床旁打磨零件精度,在汽修车间攻克维修难题,在烹饪实训室钻研菜品创新……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名校文凭,却用手上的硬功夫支撑着产业链的“最后一公里”,用专业技能诠释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理。


  程裕林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本质上是因为它触碰了社会对多元成才的渴望。唯有我们不再用学历高低给人贴标签,不再把职业教育当作无奈之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成才快车道”。从这个意义上说,程裕林的“副高”之路,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职业教育价值回归的开端。它提醒社会:重视职教,就是重视实体经济的根基;认可技能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55/1527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