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第41个教师节来临,许多实验室和课题组的学生们早早就开始私下商议:今年该给导师送什么礼物?送多少钱的合适?是否需要凑钱买贵重礼品?这些讨论年复一年,却逐渐从表达感恩的单纯初衷,演变为一种令人困扰的人情负担。
在高校科研群体中,课题组集体凑钱为导师购买教师节礼物已成为惯例。从几百元的鲜花果篮到上千元的名牌钢笔、高档酒类,甚至价格不菲的电子产品,礼物价值水涨船高。更令人困扰的是礼物选择过程:征求同学意见,平衡不同预算,担心礼物是否合导师心意,送贵重礼物对学生的负担变很重,送简单一点的礼物害怕被认为寒酸……教师节的祝福和礼物本应是自发的情感表达,却被异化为人情世故的考验。
这种异化现象背后是学术圈层中微妙的权力关系。导师作为学生学位命运的决定者,与学生之间存在天然的不对等关系。当送礼成为“惯例”,不送礼就可能被视作不够感恩,而不和师兄师姐一起AA礼物又显得不合群被排挤,这种隐形压力让许多学生不得不参与其中,即使经济拮据的学生也不得不从有限的生活费中挤出教师节的人情支出。
但是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学术传承的本质是知识的传递和学术品格的熏陶,而非物质往来。将感恩简化为物质交换,反而模糊了师生关系的纯洁性。这样的人情世故一边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一边又让导师承受着无形的人情压力。有些导师收到学生集资购买的贵重礼物反而感到不安,既不好拒绝又难以心安理得地接受。
其实,表达师恩可以有更多元且有意义的方式:一封手写的感谢信,真诚地表达导师对自己学术成长的帮助;一场认真准备的学术汇报,展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进步;甚至是自己的手工礼物等等。这些方式不仅减轻学生经济负担,也更契合学术共同体的精神本质。当然,我们也倡导导师个人可以提前告知学生不送贵重礼物,这样也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不至于被教师节的人情世故绑架。
教师节感恩的本意是尊师重道,而非人情负担。学术界的师生关系应该回归纯粹的知识传承和人格影响,而非陷入物质化表达的竞赛。当我们不再为送礼而焦虑,或许才能更真切地实践教师节的精神本质:对学术引领者最真诚的敬意和感谢。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55/1527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