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守护成长,做学生心中“温暖的灯塔”
发布时间: 2025-09-12 来源: 作者: 记者 洪炯珊



刘珊珊在课程中融入日常行为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劳动和自理能力。杨小琪 摄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刘珊珊老师荣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来自江西的她,自2015年8月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入职以来,深耕普宁特殊教育领域已十载。10年来,她始终以“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拥有尊严与未来”为信念,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用爱心融化隔阂,用专业破解难题,在无声、无光、懵懂的世界里,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往希望的桥梁,成为家长心中“放心的依靠”、学生眼中“温暖的灯塔”。


  以爱为钥,叩开学生心灵之门刘珊珊始终认为,特殊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更关乎功能康复、信心建立与人格滋养。每个特殊孩子都是独特的星星,她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到每一天、每一刻以及对每一个孩子的呵护与教导中。她不仅是老师,更是“妈妈”、是“朋友”、是“康复师”。面对孤独症、脑瘫、听障等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她始终坚持“一人一策”,用极致的耐心走进孩子的内心。


  2020年,孤独症新生小宇入学时拒绝与人对视,情绪失控时甚至抓伤自己。为打开小宇的心门,刘珊珊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用积木搭建“欢迎角”热情迎接;课间陪他散步,以轻拍肩膀传递安全感;放学后与家长制定“家校同步方案”,教家长用“代币”强化帮助小宇理解指令。三个月后,小宇第一次主动说“老师,花……好看”,这让她热泪盈眶。如今,小宇不仅能正常参与课堂活动,还能在学校体育节上表演。这样的“突破”,在刘珊珊的教学生涯里不是个例:她曾连续两年用课后时间帮助学生琳琳做康复训练,帮她按摩僵硬的腿部;曾自掏腰包为听障学生购买美术工具,教他们用色彩打开不一样的感官大门;她的办公桌抽屉里,永远备着糖果、湿巾和应急药品,只为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


  “光有爱还不够,特殊孩子更需要专业的教育方法。”刘珊珊老师深知,特殊教育的专业性直接决定孩子的成长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她坚持“一人一案”,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她细致地评估每个学生的能力基线、优势和需求,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活动。针对听障学生“学语难”,她创新“多感官融合教学法”,将拼音发音拆解为“口型观察+触觉感知+视觉提示”,教“b”音时让学生摸喉咙感受振动、看嘴唇变化;为帮孤独症学生理解“颜色”,她收集花草、布料,让孩子通过嗅觉触觉感知“春天的绿色”。她还制作情绪卡片、设计串珠子等趣味活动,助力孩子掌握自理与沟通能力。


  在她的努力下,很多曾经能力受限的孩子,逐步学会了生活自理、与人沟通、甚至掌握了基础的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为他们未来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赋能,带领孩子们“站起来、走出去”


  十年特教路,刘珊珊坦言“百感交集,但无怨无悔”——她曾因一开始的语言不通、饮食差异而感到不习惯,也曾因学生出现情绪问题感到无力,因高强度工作倍感疲惫。但是,来自学校的关爱以及孩子们的信任,让她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定。她说:“工作上,我们学校校长吴瑞英亲自带领着老师们深耕课堂,开发适合特殊儿童的校本课程,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生活上,学校照顾着来自不同省份教师的生活习惯,带大家品尝本地美食,陪老师们一起过节,让我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如今,作为骨干教师,刘珊珊主动承担“传帮带”责任:每周开展教学分享会,将十年经验传授给新教师。带领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由她担任组长的《潮汕功夫茶课程对提升特殊教育儿童综合素养的实践研究》,于2022年6月立项为广东省特殊教育内涵建设示范项目。该课程融合潮汕工夫茶文化与特教,让学生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养成劳动习惯、提升自理能力,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特殊教育不是‘养着’,而是帮孩子‘站起来、走出去’。”刘珊珊在日常教学之外,还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社会适应能力,多次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她带领听障学生练手语舞、孤独症学生做美工,指导“小手掌·伴成长”手工坊多次获市级艺术工作坊展示一等奖;普宁市庆“七一”文艺汇演中,她指导的学生节目获小学组一等奖;张宇杭同学在她鼓励下,凭消防漫画获市级三等奖;诵读节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文明实践在普宁”展演二等奖,让特殊孩子的才华被更多人看见。


  “10年来,我收获的是任何职业都无法替代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刘珊珊说,这种幸福不是来自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来自于那些微小的进步:一个从不看你的孩子第一次与你有眼神交流,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第一次发出模糊的音节叫“老师”,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我生气了”……这些瞬间,就是照亮她前进道路的星光。“每个特殊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我愿做点亮星光的人,陪他们慢慢发光,直到照亮自己的小世界。”刘珊珊的教学笔记里,写满了对特教事业的热爱与坚守,这也是她获评“南粤优秀教师”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