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9-12 来源: 作者: 黄美凤

  中华民族素有 “礼仪之邦” 的美誉,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礼仪不仅关乎个人素质与社会公德,更是文明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现象仍较为常见,例如在公共场所喧哗打闹、随意丢弃垃圾,在学校内乱涂乱画、见到老师不主动问好等。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加强其品行教育,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共同肩负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其一,学校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礼仪教育观念较为淡薄;其二,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家长未能有效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三,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不良风气逐渐侵蚀孩子们的心灵。


  二、实施文明礼仪教育的策略探索     1.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落实礼仪教育内容学校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摇篮,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其中的 “德”,理应涵盖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学校需将礼仪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既从整体方向把握教育目标,又在具体细节上落实教育行动,通过开展具体、务实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实现举止美、语言美、外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正积极推进《传统礼仪文化与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研究》项目。学校围绕 “乐雅八礼”——“仪表礼”“课堂礼”“举手礼”“集会礼”“餐桌礼”“仪式礼”“出行礼”“微笑礼”,编写礼仪校本教材并开设文明礼仪课程,让文明礼仪教育有章可循,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2. 身正为范,发挥教师表率作用“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在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保持言谈举止文雅大方,不使用粗话或伤害学生自尊的语言;在遵守纪律方面,教师应带头遵纪守法,成为学生学习的 “镜子”。通过这些具体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助力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抓好宣传工作,营造礼仪教育氛围良好的教育氛围对个人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礼仪教育氛围,比如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宣传文明礼仪观念;定期举办 “彬彬有礼进校园”“文明礼仪操” 比赛;开展 “文明礼仪规范班”“文明之星”“礼仪之星” 评选活动;设置 “文明岗” 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受到身边同学先进事迹的感染,进而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


  4. 注重学科教学中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是开展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


  学校应将德育渗透到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中,让课堂教学不仅能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目标,还能实现德育目标。教师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


  5. 增强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校应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引导家长掌握科学、正确的教养观念与方法,将礼仪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成立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召开家长会等方式,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卡、电话、微信等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与广泛,学校更应重视文明礼仪教育。我们需审时度势,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的有益内容,让跨世纪的接班人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熏陶,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