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浦村通过系统整治,实现了从“水、路、房、地”到人文氛围的整体跃升。林碧鸿 郑佐晖 摄
多年的断头路通了,杂乱的“三线”入了地,5公里多的村道完成“白改黑”;民房外立面变成连贯的艺术长廊;内溪流清水澈,步步见绿,处处是景……走进榕城区东兴街道玉浦村,一幅小巧精美、整洁有序的乡村立体画卷扑面而来。这座古村通过系统整治,实现了从“水、路、房、地”到人文氛围的整体跃升,成为“环境美、产业兴、民心齐”的鲜活标本,为“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写下了生动注脚。
以党建引领聚力,推进典型村建设
自入选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培育对象以来,玉浦村党委始终以“把方向、谋全局、聚合力”为核心,将党建引领、规划先行、社会协同贯穿建设全过程,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规划先行定蓝图,避免零散无序建设。玉浦村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系统规划先行,在市委、榕城区委和东兴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积极引入中交四航局专业团队,编制《玉浦村典型村建设提升规划》,确立“一心两轴”“玉带八景九区”的空间结构,以内溪为纽带整合周边土地资源,系统谋划40个涵盖环境、生态、产业的项目,既聚焦当下补短板,又着眼长远谋发展,让乡村振兴有了清晰“路线图”。
机制创新激活力,破解“干部干、群众看”难题。该村党委建立村干部报酬与集体经济发展挂钩的激励机制,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干部实绩直接关联。在土地摸排、违建拆除等攻坚任务中,村“两委”干部带头入户做工作、带头参与整治,不仅增强了班子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更用实际行动赢得村民信任,为后续工作减少阻力。
协同发力汇资源,打破“单打独斗”局限。玉浦村党委一方面借央企助力契机,推动中交四航局参与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拓展便民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募集资金支持玉浦中心小学改建,预计新增学位1000个,协调热心企业出资130万元修缮玉浦P区断头路,形成“党委牵头、多方参与”的共建格局。
依托党建引领的核心动能,玉浦村以规划先行定向、以机制创新破题、以社会协同聚力,通过多维发力、持续攻坚,彻底改变了过去规划零散、整治碎片化的局面,成功走出一条从“局部整治”到“全域提质”的乡村振兴路径。
以综合整治破局,重塑全域美新貌
有了党建引领的“向心力”与规划蓝图的“坐标系”,玉浦村聚焦“水、路、房、地”四大核心痛点逐项攻坚,推动全域整治,将民生温度融入改造细节,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村民生活。
治水焕活水乡底色。内溪畔的环境曾是该村的“环境痛点”——沿线遍布污水沟、臭水塘,杂草丛生、蚊虫肆虐,乱搭乱建的棚屋与散养的鸡鸭挤占空间,垃圾堆积成卫生死角。对此,玉浦村以“治水”为突破口,投入2100多万元,推进内溪水生态修复工程和截污管网查漏补缺工程项目,使水质从劣V类提升到IV类;村“两委”干部主动带头入户,耐心做通村民思想工作,拆除沿线违建,将曾经的垃圾堆改造成种满果蔬的“四小园”。如今,内溪已成为贯穿全村的生态廊道,“水清岸绿”的景致不仅擦亮了环境底色,更潜移默化规范了村民行为,让爱护生态成为共识。
修路畅通民生脉络。玉浦村精准施策打通“堵点”:5公里多村道完成“白改黑”,3处多年未通的“断头路”彻底打通,村民出行路更加顺畅。其中,玉浦P区一条长期困扰居民出行的道路,在热心企业捐资130万元支持下,道路改造后不仅路面焕然一新,还同步升级了排水系统,有效解决路面积水问题。在内溪沿岸道路建设中,村民主动让出自家宅基地,为拓宽工程腾出空间,体现出共建家园的共识与温度。此外,村内多处占道电线杆完成迁移,曾经狭窄拥挤的街角变得宽敞明亮,村道从“能走”升级为“好走”,通行体验大幅提升。
改房留住乡愁韵味。玉浦村以文化公园及内溪沿线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房外立面与巷道环境整体提升。全村累计拆除乱搭乱建60余处、超3.3万平方米,腾出的空间被用于风貌重塑。例如,将潮汕民俗彩绘与本土历史故事精心绘上老墙,打造连贯的“艺术长廊”,斑驳墙面变成承载乡村记忆的“文化展厅”;完成“三线”整治10公里,重现整洁天际线。以该村牌坊街为代表的示范段,通过三线落地、立面更新与整体环境提升,实现从拥堵杂乱到畅通美观的蜕变。整治后,沿街店铺月租金普遍提高500~600元,村民也更愿意整理闲置房屋出租,村容美化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造绿扮靓人居空间。玉浦村深入实施绿美提升行动,着力打造精美乡村。通过全面清理垃圾、拆除违建,见缝插绿建设“四小园”与美丽庭院,创新设立全市首个“绿美积分超市”,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绿植养护可获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激发参与热情。目前全村已植树超2000棵,打造近20处绿美公共休闲空间,为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
环境的蝶变,为玉浦村的产业发展与资源盘活创造了有利条件。曾经闲置的地块凭借风貌提升优势赋能,土地价值显著提高,成功吸引优质项目意向入驻,为村集体经济增长与村民就业开拓了新空间;智能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在满足村民停车需求的同时,也为集体增收打开了新渠道,推动“环境美”向“产业兴”转化。不仅如此,街道与村两级更广纳社会资源,汇聚多方力量,倾力推动玉浦中心小学改建工程项目,预计总投资约2900万元,以优质教育为乡村长远发展筑基赋能。
乡村风貌的焕新,不仅为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更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他们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主动让地、参与护绿、维护环境。这份干群同心的凝聚力,成了玉浦村实现振兴的最强底气。
“老百姓的笑容,就是最真实的成绩单。”玉浦村党委书记黄少珍说。接下来,该村将持续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聚焦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双提升,着力补齐教育设施短板,优化教学环境,积极营造捐资助学的良好风尚,以兴学助力兴村,以教育赋能发展,用更实举措绘就“城乡融合、美美与共”的和美玉浦新图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