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议题式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力倡的教学方式,能在议题辨析、情境感悟与活动探究中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本文探究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价值意蕴,以及其在《哲学与文化》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路径,旨在提高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课堂实效,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一、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培育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一)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科学精神议题式教学以思辨性议题为支点,将知识灌输转化为渗透式引导,将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议题展开开放性、冲突性思考,运用辩证法与逻辑方法剖析问题本质,在辨明是非中摒弃绝对化观点,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理性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强化学生 “议中学”,增进公共参与议题式教学让教学内容回归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知 “人与社会” 的内在联系。通过分组讨论、提出建议、展示表达等环节,学生自主互动、发表见解、接受批评,在实践中掌握参与方法,进而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三)涵养家国情怀,强化政治认同《哲学与文化》课程的议题多涉及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学生可借此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制度及国家发展的历史逻辑,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通过议题辨析,学生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坚定理想信念与历史自信,树立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的自觉,强化政治认同素养。
二、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实施路径(一)依托真实情境,设置序列化议题教师需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创设真实且具吸引力的情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逻辑连贯的链条式议题。
以 “文化传承与创新” 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故宫文创热销、地方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等素材创设情境,设置总议题 “如何让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并拆解为子议题:“子议题 1:从故宫文创看文化创新的途径”“子议题 2:传统手工技艺失传的原因及对策”“子议题 3:高中生能为文化传承创新做什么”。子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
(二)组织多样活动,推动学生深度参与教师需根据议题与教学目标,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研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度参与,积极思考与交流。
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为例,教师围绕议题“如何运用矛盾观点解决社区改造中的问题?”,在课堂中引入社区改造的现实案例,如社区居民对改造方案存在分歧、改造资金与建筑质量存在矛盾等,以现实问题引发学生共鸣。随后设计小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以社区管理者、居民、建设单位等身份进入情境,立足各自立场,从角色视角发表对矛盾的看法及解决主张。学生在对话中运用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知识分析问题,明确改造中的主次矛盾与不同群体诉求,提出兼顾各方诉求的解决途径。最后各小组依次汇报成果,其他小组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补充。整堂课中,学生通过探究、体验与实践深化对哲学原理的认识,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对辩证法的理解及实事求是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法治精神与公共参与意识,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真实情境下的序列化议题创设与多样化探究活动,能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内化认知、外化行为。探究议题式教学在《哲学与文化》课堂的实施路径,对落实新课标、践行新教法、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促进核心素养落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