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海南的文化之“气”
发布时间: 2025-09-09 来源: 作者:



古建筑中隐藏着海南的文化脉络。


  海南因其地理位置特殊,相对中原地区来说孤悬海外,古时游离于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体系之外,直至唐代开始,其文化脉络才渐次清晰。


  到海南探访当地文脉,五公祠是一处必访之地。五公祠是一座纪念唐至宋期间贬谪来琼官员的古典寺庙园林景观建筑群,始建于宋朝。这座仅430平方米的二层三开间木楼,何以担得起“海南第一楼”的盛名?原来,它承载的并非物理空间,而是唐宋两朝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和胡栓等五位历史名臣在海南的精神传承。于文脉鼎盛、光辉璀璨的中原地区而言,他们可能算不上名气多大,但于海南而言,他们中的每一位,对地方文化传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苏公祠也位于五公祠中。公元1097年,苏东坡从惠州再贬到儋州(即今海南),人生已跃至谷底,但他初心不改,在海南改风俗、重农桑、办学堂,培养出海南第一位进士,之后海南文脉日渐昌隆,“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苏轼、苏辙联合诗作)一生到处筑堤的苏东坡,也在处处播种“文化苏堤”和“精神苏堤”。可说,没有五公,没有苏公,没有那些被贬至海南的官员,海南文化启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果说,五公和苏公为海南开启了滔滔文气,那琼台书院则为海南孕育了绵绵不绝的才气。


  琼台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坐北朝南,经历代改建、扩建,构成两个四合院式整体,严谨对称的院落布局,沉稳大气的楼宇造型,无声的诉说对学问的敬畏。清代楼宇奎星楼是主体建筑,系书院藏书、山长传授之所,前庭甬道两侧分别立着掌教进士谢宝和探花张岳崧的塑像。琼台书院是清代琼州最高学府,也是古代海南人登科入仕的必经阶梯。


  史上,海南“天高皇帝远”,单靠来琼官员启发民智远远不够,规模化培养人才还是要靠书院。自从书院设立后,琼州人才辈出,在琼州第一才子邱浚之后,乾隆年间进士吴典、嘉庆年间进士王承烈、咸丰年间进士丘封欣与林之春等都致力于光大书院。行走书院,四处弥漫鸡蛋花的清香,“树老花偏嫩,春融枝亦樛。”奎星楼的对联既与海南寒冬腊月仍春意盎然相吻合,也是誓言终生生桃育李的书院掌教谢宝的心声。书院如今是琼台师范学院老校区,海南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然而,学问与才情,若失却立身根本——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则如无根之木,难成栋梁,而这股刚正之气的象征,当属海瑞。


  海瑞墓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呈长方形,坐北面南,主要由石牌坊、墓室、海瑞雕像、海瑞陈列馆等建筑、遗存构成,正门的石牌坊题刻“粤东正气”四个大字,甬道从牌坊直通主墓,甬道由花岗石板铺成,两边是斑驳的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石翁仲等。主墓由花岗岩砌成,通墓碑背面不加雕琢磨平,保持棱角分明,甬道与主墓刚硬的花岗岩仿佛就是“刚峰”的象征。


  正如明人屈大均在《海瑞年谱》中所记,海瑞一生“以刚为主”,在朝则“气象岩岩,端方特立”,其刚正不阿几达极致。在注重人情世故的现实社会中,海瑞几乎成了“孤家寡人”,但他却将自己活成高山,活成景行,活成万世清廉表率。出淤泥而不染,墓碑旁的扇面不染池成为海瑞一生最好的写照。海瑞塑像后是清风阁,通过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将“粤东正气”吹遍神州大地,也许,那就是海瑞矢志不渝的愿望。


  海南的文化以贬谪官员的启蒙为滥觞,他们虽流落至天涯海角,却未意志消沉,而是力所能及的教化民众,点点滴滴,代代延续,将“化外之地”变成“海滨邹鲁”。


  文气,才气,正气,在海南这处天涯海角交辉闪耀,光照四宇。  谢锐勤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