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设计部在评论区,雨伞厂“听劝”就是最好的营销
发布时间: 2025-09-08 来源: 红网 作者: 刘庠垄

  河南洛阳一家雨伞厂老板把评论区当“设计部”,靠提供情绪价值火了3年,差点破产时意外因“听劝”走红。一个个脑洞被认真实现,最多时1年卖出100多万把伞,雷鹏琳说,雨伞早已不只是工具,更是承载心愿的饰品,“帮人圆梦,也成就了我的梦。”(9月5日 大象新闻)


  雨伞厂的走红,从不在于“会玩梗”,而在于“真落地”。面对评论区里五花八门的需求——“能不能做个能放柯基的伞?”“夏天打伞太热,能加个小风扇吗?”——他没有像多数商家那样视而不见,而是真的带着工人画图、打样、试产,甚至会在直播间里展示从脑洞到成品的过程。这种“你敢提,我敢做”的态度,本质上是把顾客从被动消费者变成了产品共创者。


  传统商业中,商家常陷入自说自话的误区:坐在办公室里猜顾客需求,靠市场调研纸上谈兵,却忘了最真实的需求往往藏在消费者的“碎碎念”里。而这位伞厂老板的做法,相当于打开了“需求直通车”。评论区里的每一条留言,都是最鲜活的市场信号;顾客的每一个脑洞,都是产品创新的灵感来源。当顾客看到自己的想法被认真对待、甚至变成可触摸的产品时,产生的不仅是买到心仪商品的满足,更是被重视、被看见的情感共鸣。这种响应,让买卖关系变成了朋友式的互动。顾客不再是买完就走的陌生人,而是愿意持续提建议、主动帮宣传的铁杆粉丝。


  对比一些品牌的情绪价值营销,这位老板的做法显得格外真诚。他的情绪价值,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为了一个小众需求反复打样的耐心,是面对“奇葩想法”不敷衍的尊重,是让顾客从“买产品”变成“追故事”的温度。这种真诚的情绪价值,不会让顾客觉得“被营销”,反而会觉得遇到了懂自己的商家,自然愿意为这份“懂”持续买单。


  当下的消费市场,早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见多了套路,也厌倦了敷衍,他们更愿意为真诚和共鸣付费。这位老板的模式之所以能火3年,不是因为“脑洞大”,而是因为他守住了以顾客为中心的底线。顾客的梦很小,可能只是一把“特别的伞”;但商家把这些小梦当真,就能拼成自己的大梦。


  这对无数中小商家而言,是极具参考价值的启示。不必纠结于没有大预算做营销,也不必焦虑没有高端技术做创新。评论区里的每一条留言、顾客的每一个小需求,都是免费的“生意经”。就像雷鹏琳,没有豪华的设计团队,却用“听劝”凑齐了最懂市场的“共创团队”;没有巨额的广告投入,却用帮顾客圆梦收获了最真实的口碑传播。


  反观一些陷入困境的商家,不是产品不够好,而是离顾客太远——他们忙着研究竞争对手,忙着制定复杂的营销方案,却忘了蹲下来听听顾客到底想要什么。其实生意的逻辑很简单:顾客的声音想要被听到,商家就认真听;顾客想要专属感,商家就试着做;顾客想要有温度的互动,商家就放下老板架子好好聊。当商家把顾客的“小期待”变成“小惊喜”,顾客自然会用“持续买单”回报这份用心。


  在营销套路百出的市场,这样的走红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毕竟,没有人会拒绝一个认真听自己说话、努力帮自己圆梦的商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3/98/1526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