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痛风已从“富贵病”变为常见病,呈现“年轻化、男性高发”趋势。痛风“找上门”,仅仅是因为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吗?出现痛风要如何应对?普宁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医生郑毓智,从西医和中医两个角度进行解答。
西医中医对痛风看法不同
郑毓智介绍,西医认为,痛风是一种因体内“尿酸代谢失衡”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时,会形成针状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肾脏等部位,引发剧烈炎症反应。简单来说,尿酸就像身体的“垃圾”,排泄不畅就会堆积成“痛风石”,导致关节红、肿、热、痛,甚至关节畸形。
而在中医古籍中,痛风被称为“浊瘀痹”或 “白虎历节”,强调病因是“湿浊”与 “瘀血”互结,痹阻经络。浊,指饮食不节(如嗜食肥甘厚味、酗酒)产生的痰湿、湿热等病理产物;瘀,则因气血运行不畅,湿浊凝滞成瘀,沉积于关节筋骨。白虎历节则是形容疼痛如“虎咬”,游走不定,发作时关节如被撕裂。
痛风诱因不只高嘌呤饮食
痛风的出现与饮食和代谢有关。过量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啤酒)和含果糖饮料,以及肥胖,是痛风的主要诱因。
此外,遗传因素也会引发痛风。有关数据显示,有痛风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加1.5倍,若合并肥胖或酗酒,风险分别增至3.39倍和2倍。
痛风首次发作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大脚趾根部),多在夜间突发剧痛,数小时达高峰。
从西医角度来看,痛风急性期以炎症风暴为主,慢性期会出现关节破坏和肾损害。治疗以“急性期止痛,缓解期降酸”为核心原则,药物选择明确且起效快。
从中医角度来看,痛风急性期以湿热瘀毒为主,慢性期以痰瘀互结、脾肾两虚为特征。治疗注重“分期辨证”,以“泄浊化瘀、调益脾肾”为核心,通常采用经典方剂内服外治,目的为改善体质并减少复发。此外,还有针灸、药膳、体质调理等辅助治疗手段。
积极应对,可防可治
如果出现痛风,要如何应对?
郑毓智表示,在痛风急性发作期,要绝对静养,避免关节损伤加重炎症。
在稳定期,可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行、太极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但要避免篮球、足球等剧烈运动,这类运动会导致乳酸堆积,抑制尿酸排泄。关节曾反复发作的部位,如足趾、膝关节,在运动时需佩戴护具,减少冲击。运动后记得及时补充水分,建议饮水500毫升以上,避免脱水诱发尿酸结晶。
肥胖者还要打破“肥胖-高尿酸”恶性循环。要定下减重目标,以每月减重不超过2千克为宜,过快减重易诱发酮症和痛风发作。同时,要做好空腹及餐后血糖监测。
痛风是终身代谢病,但可防可控。早筛查、规范治疗、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都是治疗痛风的关键。患者用药应遵医嘱,切勿自行停药或滥用偏方。
相关链接
四个药膳方,可缓解痛风
1.土茯苓粥,作用是降尿酸,预防发作。
2.木瓜薏苡仁羹,功效为健脾利湿,适合脾虚湿阻证。
3.湿热体质者,可用薏苡仁代茶饮。
4.痰瘀体质者,可服用山楂陈皮粥。
普宁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医生郑毓智提醒,进食药膳之前,痛风患者要先辨明体质,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