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白露至,燥邪当避!
中医支招:滋阴防凉过好秋
发布时间: 2025-09-05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池 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9月7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此时节昼夜温差拉大,空气湿度降低,“秋燥”渐显,人体易出现口干鼻燥、皮肤干涩等不适。如何顺应节气养生?记者专访了市中医院内五科副主任郭壁周,听他从中医角度解读白露养生要点。


  特点:先识“燥”与“凉”


  “中医讲‘天人相应’,白露的核心气候特点是‘燥’和‘凉’,这也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关键。”郭壁周解释,白露后冷空气活动增多,夜间地面散热快,水汽凝结成露,导致白天可能仍有“秋老虎”余温,夜间却凉意明显,昼夜温差常达10℃以上。


  他进一步说明,此时的“燥”为“秋燥”,属“凉燥”范畴——燥邪易伤肺,而肺“喜润恶燥”,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因此人会出现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皮肤起皮等症状;同时,早晚寒凉若不注意保暖,寒邪易侵袭脾胃和关节,可能引发腹胀腹泻、关节酸痛。


  “很多人觉得‘秋燥’就是缺水,只想着多喝水,其实不对。”郭壁周强调,白露养生需兼顾“防燥”和“保暖”,不能单一应对。


  饮食:滋阴润燥,忌寒忌辣


  谈及饮食调理,郭壁周给出“温润养肺、健脾防燥”的原则,并推荐了几类应季食材。


  “首推温润的‘白色食物’,中医认为‘白色入肺’,像银耳、百合、秋梨都是好选择。”他举例,可用银耳、百合加少许冰糖煮羹,或把秋梨去核后蒸15分钟食用,“蒸梨比生吃更温和,老人孩子也适合,能缓解口干咽燥。”


  除了养肺,健脾也很重要。郭壁周建议多吃山药、莲子、南瓜,“白露后脾胃易受寒凉影响,这些食材能补脾胃之气,煮粥或炖汤都合适,比如山药莲子粥,既清淡又养人。”


  他特别提醒,白露饮食要“两忌”:一是忌辛辣油炸,辣椒、生姜、炸鸡等会加重燥邪,让口干、嗓子痛更明显;二是忌寒凉生冷,西瓜、冰饮、凉菜要少吃,脾胃喜温怕寒,吃多了易引发腹泻,还可能影响消化功能。


  民间有“白露吃龙眼”的习俗,郭壁周表示,龙眼温润补血,每天吃10颗左右可缓解秋燥带来的乏力,但体质偏热、易上火的人要适量,避免过量生热。


  起居运动:保暖护阳,温和适度


  “起居上,白露最忌‘贪凉’。”郭壁周说,夏天习惯开空调睡觉的人,此时要调整——夜间温度低,可盖薄被或毯子,尤其要护住腹部和脚部。


  “脚是‘三阴经’起点,腹部有脾胃等脏腑,这两个部位受凉,寒邪易入体,第二天可能出现腹痛、腹泻,长期还可能影响免疫力。”他建议,睡前可用38℃~40℃的温水泡脚10分钟,加少量艾叶或生姜,能促进气血循环,暖身防凉。


  运动方面,郭壁周推荐散步、打太极、八段锦等温和项目,“别做长跑、高强度健身这类剧烈运动,秋燥时出汗过多会耗损津液,加重口干、疲劳。”他补充,运动后要及时擦汗,别马上脱衣服,避免受凉感冒。


  小症状应对:食疗外调有妙招


  若出现轻微秋燥症状,郭壁周分享了几个简单的中医小方法:口干、嗓子干:用麦冬、玉竹各5克泡水喝,滋阴润燥,适合日常调理;干咳少痰:川贝3克(研末)、梨1个,梨去核后放入川贝,蒸15分钟食用,每天1次,润肺止咳;皮肤干燥:除涂抹润肤霜,可每天喝1杯温蜂蜜水(水温别超过60℃,避免破坏营养),同时减少洗澡次数,水温别太高。


  “但如果症状持续,比如咳嗽超过3天、口干伴眼干,或出现腹泻、关节痛,要及时就医,别硬扛。”郭壁周提醒,滋润身体防燥邪,保暖护阳防寒凉,顺应节气,才能安稳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