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过日本的“东京—横滨”,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光时刻,是大湾区科技创新强劲活力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澎湃动能的生动体现。
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创设于2017年,每年都会对全球前100个创新集群进行排名。所谓创新集群,指的是汇集顶尖高校、研究人员、发明家、风险资本家与研发公司的城市和地区。它们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心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撑。此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已连续5年(2020-2024)位列全球第二,此次成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突破绝非侥幸,而是得益于制度、资本、产业、人才的系统性跃升。
排名核心指标扩容升级,让深耕已久的大湾区厚积薄发。本次排名首次引入风险资本交易量,与国际专利申请量、科研论文发表量并列为核心评价指标。风险资本交易量能够有效衡量一个地区将科技知识转化为初创企业乃至最终的市场化产品与服务的水平。引入该指标看似只是权重的调整,实则精准把握了市场对于创新成果的“守门人”作用,检验着哪些集群真正实现了从科研创新到经济发展的丝滑转化。
而恰恰在这一点上,粤港澳大湾区在过去的几年间,完成了从蛰伏深耕到一鸣惊人的蜕变。深圳创造性走出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创新性提出“大胆资本”概念,明确“以大胆资本引领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风投发展提供丰沃土壤。香港港投公司每1元的投资,成功带动超过5元的市场长期资金跟投,进一步激活香港的创投风投生态。广州设立三大母基金,投资广州项目超过200个,将创新苗圃浇灌成了产业丛林。当其他集群还在“论文—专利—转化”传统路径上排队等风来,“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已经用“场景+资本+制造”模式把实验室成果直接送进车间、推向市场。
湾区城市珠联璧合,打造全面发展尖子生。分析排名数据会发现,“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三项指标排名均不是第一,但是总排名第一,说明“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在发明家、科学作者、风险资本活动方面实现了均衡发展。这就像考试中,单科状元固然亮眼,全能冠军才是赢家。具体到这三个城市,香港强在国际化金融与法律服务,深圳胜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能力,广州则优在科教资源与产业基础,三城联手,扮演好各自角色,从创意涌现到融资支持,从研发试制到规模化生产,“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打通了高效的创新链条,塑造了“合作大于竞争、互补优于重复”的城市格局。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登顶为湾区创新写下了精彩篇章,接下来,要完善创新生态,携手并进续写新的辉煌。在此次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创新强度人均排名45位,如何从规模第一走向人均第一,是集群面临的重大考验。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要紧盯社会转型需要,着力提升人口素质,加大科研密度,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把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均优势,实现城市与区域、国家与世界的共赢。 撰文 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