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精准延误险”不是创新是算计
发布时间: 2025-08-28 来源: 红网 作者: 吴昆成

  延误15分钟不赔,17分钟也不赔,非得卡在16分钟整……保险无处不见,可把赔付条件精确到“某分钟整”的,还真不多见。


  据8月26日界面新闻报道,航旅纵横推出一款名为“惊喜数字”的精准延误险,投保9.9元,若航班延误时长恰好等于当日随机生成的指定分钟数(如16分钟、17分钟整),即可获赔300元。然而,不少消费者反映“理解错了”,还有人延误一个多小时却因“差一分钟都不行”而无法获赔,直呼“像买彩票”“被套路了”。


  这款看似趣味化的保险产品背后,隐藏着对消费者认知惯性的巧妙利用。传统延误险以“延误超过X分钟”为赔付条件,早已形成公众共识。法律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悉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有提供真实、全面信息的义务,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投保页面虽在显眼位置标注“起飞延误时长=xx分钟整,即可获得300元津贴”,但其中决定赔付成败的关键限定词——“分钟整”三字,字体明显小于数字,视觉上极易被弱化。在快速操作场景下,用户注意力自然被加大的数字吸引,往往误以为“超过即赔”,待延误发生后才意识到规则之严苛。这种信息呈现方式,虽在形式上履行了告知义务,却通过排版设计弱化了关键限制,实质上仍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隐性侵蚀。


  这类“精准理赔”还模糊了保险与赌博的边界。“保险”遵守“损失补偿原则”。而“精准延误险”要求延误时长“恰好等于”指定分钟,近乎排除真实赔付可能,已脱离保险本义,滑向概率游戏。类似模式若蔓延至其他领域,后果更堪忧。


  市场鼓励产品创新,企业探索新玩法本无可厚非,推出趣味性产品以吸引用户、实现差异化竞争,初衷可以理解。但创新的前提是尊重基本契约伦理与公众认知底线。若一味在文字游戏和信息遮蔽上做文章,把“用户看不懂”当作免责挡箭牌,只会透支用户信任。航旅纵横作为拥有亿级用户的官方背景平台,更应珍惜公信力,而非用技术包装打擦边球。与其在“几乎无法赔付”的规则上精打细算以降低赔付率,不如将精力用于提升理赔的透明度与效率。监管部门也应关注此类“伪创新”苗头,明确保险产品设计的合规边界,防止“精准”变成“精算”,“惊喜”沦为“惊吓”。


  真正的好服务,从不需要消费者反复确认“我是不是理解错了”。当一项服务需要消费者不断自省“是不是我没看清”,那问题从来不在用户,而在设计者的初心。“精准延误险”或许很“聪明”,但它聪明得过了头。这样的“创新”,不要也罢。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2/61/1523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