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某高校校园外卖配送疑似遭某平台垄断?近日,西南大学推出了一项新的校园外卖管理措施,在原有配送体系基础上引入了统一的校园外卖配送平台——“校生活”平台,并设置了统一的外卖取餐点和外卖柜进行管理。然而,不少学生担心该平台合作商家有限,无法购买校外外卖或校外外卖无法配送至校内等。学生们的担忧进一步引发全网关注、讨论,并持续发酵。
高校对外卖配送进行管理确有必要性。外卖车辆穿梭校园带来的安全隐患、餐品乱放错拿导致的纠纷、食品安全监管难题等,这些都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切实挑战。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专门成立一个新的平台来管理外卖的做法,却引发了诸多争议。
首先,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新平台试运行初期,合作商家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饮食需求;其次,关于配送费用和配送效率的问题也让学生们忧心忡忡。虽然对于是否收费及配送地点等细则,相关方面称学校和配送平台仍在商议,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是否会让学生承担外卖成本高、选择少的结果,不能不令人担心。而且,在实际体验中,已经有学生反映送餐时间超时的情况,随着新学期学生全部返校,订单量大幅增加,配送体系能否承受住压力,确保餐品及时送达,同样存在疑问。
再者,关于“垄断”的质疑也并非空穴来风。在市场化平台的运转已非常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引入单一平台专门负责校园外卖配送,是否涉嫌垄断,是否对必要性做了充分调研和论证,这些都留下了让人质疑的空间。此外,该平台所属公司此前曾因违规被罚款,也让公众对平台的可靠性和学校的遴选过程产生了疑问。而学校在选择合作平台时,是否进行了严格的资质审查和风险评估?招标过程是否公开透明?该平台的运行成本到底由谁来掏腰包?又由谁来承担如此“创新”项目的“试错”成本?这些问题也都亟待学校给出明确的答复。
其实,要解决校园外卖管理的难题,并不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比如,有的高校在宿舍区和教学楼设置智能取餐柜,并配备监控设备,有的学校划分专门配送区域和时间段,还有的学校引入学生勤工助学参与管理。这些方案既维护了校园秩序,又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和一般的市场运行规律。西南大学舍这些多元方案不用,而选择明显存在争议且更复杂的“另起炉灶”模式,如此“难却未必合理的”决策的科学性,怎能不令人生疑?
应该明确的是,高校管理的终极目的是服务好师生,而非方便行政。一项政策到底好不好,还是要以师生的体验感和“口碑”为准。在校园治理这道考题面前,没有一劳永逸的标准答案,不断探索尊重个体权利与维护公共秩序的最佳平衡点,才是高校管理应有的智慧与担当。具体到外卖管理难题的破解,需要的是以开放的态度、透明的流程来实现共治,而非想当然地退回到一个更封闭的系统。无论如何,学生不该是被动的管理客体,而是校园生活的共同建构者,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应当成为决策的核心考量,偏离了这一点,引发质疑,甚至“好心办坏事”,也就是大概率的事。
总之,西南大学的行为是否真的构成“垄断”可能还需要另外讨论,但校方应该读懂学生和舆论的担忧,对该校园外卖平台的合理性进行更严肃而周全的审视,并拿出公开、透明、可被监督的诚意。要提醒的是,新学期学生大规模返校在即,这件事的处理需要尽快妥善决断,否则带来的影响和争议势必会进一步放大。(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