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东街道发动群众盘活闲置院落,打造“美丽庭院”,成为乡村振兴的“微动力源”。通讯员 摄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近年来,揭东区磐东街道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发动群众盘活闲置院落、融合特色产业、植入文化元素,一批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庭院经济业态应运而生,成为乡村振兴的“微动力源”。
庭院改造:从“破旧老屋”到“文化地标”
在磐东街道阳美村,藏着一座传统与现代风格交织的美丽庭院。这里青砖古韵与玉色生辉相映,既是匠心雕琢的艺术空间,更是“庭院经济”的生动实践。庭院主人肖祥龙是潮阳籍玉商,因常年奔波于潮阳、揭阳、深圳三地,遂萌生了打造一处“可居住、可创作、可会客”雅致空间的想法。
3年前,肖祥龙相中阳美村内两间老屋,以匠人之心将其改造为集居住、玉雕、品鉴于一体的文化庭院——古朴砖墙映衬雅致盆景,一方院落陈列精巧玉作,既保留了潮汕老宅风格,又注入了现代生活美学。如今,这里不仅是肖祥龙的创作工坊,更成为客户品玉、友人相聚的文化客厅,让传统玉产业在庭院场景中焕发新活力。
肖祥龙的匠心不止体现在自家庭院上,他还带头发动邻里种花植绿、清理老屋杂物,推动整村环境提升,让“美丽庭院”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方寸之间,自有天地,这座小院,既是玉文化与空间美学的融合之作,更见证了“庭院+”模式如何点亮产业、赋能乡村。
无独有偶,云南籍玉雕师苏建雷将阳美村一座老宅改造为古色古香的翡翠工作室。庭院设计以“一步一景”为理念,工作区、展示区与休憩区无缝衔接,既提升创作效率,又成为游客打卡地。通过“工坊+体验”模式,游客可亲手参与玉雕设计,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吸引了大量客流,更显著带动了翡翠原料销售与文化传播,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
生态经济:打造小庭院里的“绿色银行”
磐东街道乔南村五壁连的吴仕钊家庭将200平方米庭院打造为现实版的中式“休闲小院”。吴仕钊根据不同季节、节日对小院进行布置,每次走进小院,就如穿越到水墨画里,潺潺的流水,慢悠悠的水车,锦鲤在水中自在穿梭,古色古香的木质长廊和青瓦白墙,随手一拍都自带电影感。如果在春节、七夕等节日期间,只要走进小院,便能感受到新春的气息、浪漫的气息扑面而来。“平日里,我们各有所忙,闲暇之余有处可栖,可观云,可看书,可听雨,可赏月……”吴仕钊道出了设计庭院的初衷。
在磐东街道的庭院经济版图中,国际玉雕大师黄锐藩打造的“自由空间”咖啡店成为一道独特风景。这位清华大学美术系毕业、锐光艺术馆创始人将玉雕师的审美哲学融入空间设计,砸掉所有隔墙打造通透的上千平方米空间,让阳光与绿植自由流动。这里不仅是咖啡店,更是融合绿植、手作蛋糕、养生鲜炖与轻食简餐的“五感疗愈”生活空间。垂挂的常春藤构成天然屏风,原木桌椅与手工陶器传递自然质感,现磨咖啡香与鲜炖香气交织,咖啡机的蒸汽声与翻书声营造了舒适的白噪音。
黄锐藩坚持“自由就该像植物一样有呼吸的权利”理念,每个季度推出新品,座位宽松不设消费时限,欢迎客人前来读书、发呆或洽谈业务。这种降低盈利执念的运营方式,让“自由空间”焕发出独特生命力——上班族来此“喘口气”,自由职业者把这里当作临时办公室,宝妈带孩子到此欣赏黄昏,玉雕客户在此进行艺术交流。“自由空间”用咖啡点燃灵感、绿植治愈眼睛、蛋糕抚慰味蕾、鲜炖滋养身心,成为磐东庭院经济中产业跨界融合的生动范本。
国家级玉雕大师黄晓蓬则将其工作室的阳台改造为“空中花园”,鱼塘、盆栽与瀑布景观构成独特创作背景。这种“生态办公”模式不仅提升作品创作灵感,更成为客户洽谈业务的亮点,助力高端翡翠定制业务拓展,印证“环境即竞争力”的产业升级路径。
■记者手记
将美丽院景嵌入乡村振兴愿景
庭院经济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的创新实践。从“环境美化”到“经济活化”,磐东街道的实践证明,发展庭院经济,既美了环境,也富了口袋,为乡村振兴找到了实实在在的路径。
通过政策引导、文化赋能与市场运作,磐东街道未来将涌现更多“庭院+非遗”“庭院+康养”等新业态,推动庭院从低效性资源到高质量资产的华丽转身,提升庭院经济的竞争力和附加值,让方寸庭院成为农民增收、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的多元载体,真正实现“一户一庭院,一处一风景,一业一繁荣”。
在磐东街道,庭院不再只是生活的角落,而是承载梦想与希望的“创业平台”。当传统与现代碰撞,生态与经济交融,小庭院正以独特的姿态,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绘就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