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局部突破”到“全域提质”
榕城区推动城市风貌与功能双升级
榕城区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打造“路景交融”风景线,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郑楚藩 摄
阶段来,榕城区坚决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135”工作思路及区委工作要求,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实践,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
该区以交通主干道联镇带村成片风貌带提升为核心抓手,紧扣“风貌服从功能、好看服从好用”核心要求,以“拆违清障拓空间、修旧赋新留文脉、建强配套惠民生”的系统施策路径,统筹城市外在形象优化与内在功能升级,推动城市更新实现从“局部突破”向“全域提质”、从“短期整治”向“长效治理”的跃升,既以民生改善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更全力服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塑优外在形态,精雕细琢提升城市颜值
榕城区以城市风貌提升为抓手,系统推进路域环境整治与景观建设,通过拆除违建、修复立面、美化节点等举措,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城市颜值与文化内涵双提升。
拆除违建腾空间。针对城镇化进程中主干道两侧铁皮屋乱搭、危破房杂陈、杂物堆积等市容“顽疾”,榕城区以风貌带整治提升行动为突破口,集中开展专项清理行动,依法拆除沿线违搭乱建的铁皮屋、危破房等,全面清理道路两侧的枯枝杂草和积存垃圾。同步推进“三线”整治,彻底规整空中线缆,消除“空中蜘蛛网”,确保道路空间整洁有序。据统计,目前全区17条风貌带已累计拆除泥砖房、危破房、铁皮屋等6533间,面积约21万平方米,清理各类杂物9.5万立方米。
修复立面塑风貌。聚焦建筑风貌提档升级,榕城区对主干道沿线房屋外立面实施统一改造,规范商铺招牌设置,并融入“镬耳墙”“灰塑”等潮汕传统建筑元素,实现整齐协调、富有地域特色的视觉风貌。例如,在榕华大道揭阳二中路段,一面30米长的“墙绘+嵌瓷”艺术墙体惊艳亮相——传统嵌瓷工艺的细腻肌理与现代绘画的鲜活创意相融合,既保留本土文化元素,又扮靓街道风貌,为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地标添砖加瓦。
美化节点添风景。围绕高速出入口和城市重要节点,榕城区统筹推进道路景观精细化提升,共谋划38处改造点位,通过增植特色绿化、设置景观小品、建设口袋公园等方式,推动“绿化+文化”有机融合,打造“路景交融”风景线。以仙桥高速收费站出入口为例,该区域采用“堆土造坡+绿化美化”替代传统实体围墙,在保障安全防护的同时增强景观通透性,获得市民和过往旅客好评。
榕城区通过拆违、修旧、增绿等一系列整治措施,不仅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更让本土文化特色愈发鲜明;在功能与审美、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中,为市民打造出更宜居、宜游的高品质城市空间。
夯实内在功能,靶向攻坚补齐民生短板
在稳步夯实城市风貌提升成果的基础上,榕城区聚焦民生短板,推进基础设施更新与公共服务提升,持续为幸福生活“加码”,让市民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浓、安全感更实。
精准治理交通痛点。针对国道G206线炮台地都段存在的“人车抢道”等安全隐患,榕城区通过“4+6”标准拓宽辅道、增加人行道,并封堵沿途479个非法开口。同时,协调供电部门投入1.2亿元,迁改占道电力设施,以下地或捆绑方式规整电力线26.6公里、通讯线19.9公里,并将52处临时移动红绿灯升级为固定信号灯,显著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与安全水平。
强化基础配套功能。全区启动风貌带视频监控建设项目,计划在交通主干道联镇带村成片风貌带区域新增386路社会治安视频监控,构建重点路段全天候监测网络,有效震慑违法犯罪,为群众营造更安全的出行与生活环境,助力“平安榕城”建设。东阳街道结合风貌提升,对新阳排洪沟开展清淤、硬底化及绿化补种,有效解决内涝隐患,并为周边居民营造宜人的亲水休闲空间。
盘活闲置空间资源。通过拆除违建、改造边角地等方式,榕城区将城市闲置空间转化为集公共服务、生态休闲与经济收益于一体的复合型区域。例如,揭阳大道沿线原有乱搭铁皮屋被拆除后,改建为多功能小公园,整合充电桩、停车位与休闲设施,在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激活集体资产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深化协同治理,建管互促巩固更新成效
为巩固拓展城市风貌整治成果,榕城区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城市治理常态化长效格局,推动城市面貌持续改善与社会共建共享深度融合。
强化动态监管。通过加强日常巡查,推动风貌带整治工作常态化与长效化,规范道路沿线商户经营与道路交通秩序,引导车辆有序停放、落实商户“门前三包”责任制,有效防控“六乱”行为反弹,切实巩固治理成效。
创新激励机制。全区推广以“绿美积分超市”为载体的“服务换积分、积分换物品”模式,引导居民通过参与绿美建设、环境整治等城市管理活动获取积分,进而兑换生活物品或社区服务,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化共治共享。通过开展“敲门行动”入户宣传、微信群实时推送动态等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城市风貌提升行动,构建“政府引领、群众出力”的协同治理局面。例如,炮台镇涵华路口一处占道20多年的铁皮屋洗车店,经镇村干部多次沟通后,业主主动拆除,原址平整后增设右转专用道,有效消除安全隐患,实现“还路于民”;地都镇蛟龙村村民郑建华主动让出四间厝地,用于国道G206线风貌带蛟龙村村口公园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如今,榕城区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将城市更新的蓝图逐步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身边实景:风貌带沿线,一面面浸润本土韵味的文化墙蕴藏城市记忆,一处处精巧便民的口袋公园点亮街巷烟火,一条条畅通无阻的改造道路串联民生幸福。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不仅有效提升城乡风貌,更持续为榕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将更新成果切实转化为市民的获得感,让城市每一步发展既有质感,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