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温暖的话语,成长的礼花
发布时间: 2025-08-26 来源: 作者: 江周敏

  一般视域下,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和探讨,更多的是放在常规“课堂教学”上,较少涉及课堂之外师生之间“交往”的教学活动。在广义教育话题下,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有别于行政班教学时间之外的“课余”互动教学,它的目的是通过心灵情感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推动其他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


  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是语言交流。语言交流既及时又方便,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现场感也较强。除此之外,可以采用文字交流的方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小学生不同,他们的自尊心、社交避让意识逐渐增强,有些场合不太适合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同时,他们也具备较强的文字领悟能力,采用文字交流方式不乏是一种好的选择。


  某县城一中的老师曾在教育心得上这样写道:从教以来,我一直认为用文字交流是帮助师生构建心灵桥梁的一种很好的手段。这对我尤其适合,因为我这个人性子急,说话语速快,爱冲动。如果面对面批评学生,无心之中可能会伤害学生的感情。这么多年,我写了很多纸条和信,收到的自然更多。文字,无疑是一种沉默但有力量的方式。随着文字从笔端不断流出,师生的内心也在渐渐靠近。


  文字交流方式的确具有“情绪缓冲”“尊重人性”“共情培育”等优势特点。日常教育中,在学生需要心灵辅助的时候,可以尝试送给“一句温暖的话”这样的文字交流方式。


  当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或是考前存在心理压力,或是不注意添衣保暖,或是人际关系紧张的时候,可以在班级黑板、年级公布栏、小纸条上,写上一句温暖的话语。譬如:“尝试将每天的朝阳放在心中,照耀你脚下的路”“张开十根手指,手指之间的天空不是苍白,而是无比蔚蓝,说明你今天没有虚度”“让过程真实而精彩,别太在乎结果”“天气冷了,要注意保暖,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生是一个不断克服挫折的过程,坚持总会有回报”“回家去,给妈妈一个拥抱,让她感受一下正在茁壮成长的你”,等等。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作为塑造“灵魂”的教育者,要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及时发现反馈学生学习所需、生活所需和心灵所需。人的心灵世界因人情世事,如天象般阴晴圆缺、气象万千。处在生理心理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由于心智学养社会经历等方面关系,心性状态尚不稳定,除了成长过程自然生成的调节能力外,需要师长适时的点拨和指引。成长中的学生,如果能及时得到来自教师的心灵关怀和照料,低谷时有托底的温暖,高峰时有攀登的方向,平常时有生长的惯性,青春的心灵世界一定有诗歌,也有远方。


  师生之间的文字交流活动,在教学系统中具有便捷应景的适切性,但要让这种活动得到科学的体现,产生良好的效果,还需注意几个维度。其一,准度。中国汉语有一个成语“时过境迁”,从教育角度来理解“时过境迁”,它提醒我们:教育要善于抓住恰当时机,当学生出现心理波动的时候,最好在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错过了效果不佳。其二,温度。文字交流不是强行要求和硬性输入,而是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必须遵循平等融洽的原则,居高临下的交流姿态往往适得其反。也就是说,在文字交流的过程,要通过细腻共情的文字内容,营造平等和谐的文字氛围,传递暖意融融的文字期待,感化学生自觉去修正不足、完善自我的勇气和力量。其三,信度。信度即信任度,它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师生良好交流机制建立的基础。在文字交流中,要努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一切文字是发自肺腑的,不是假情假意的,更不是走过场做秀的,从而在学习生活上更愿意投入情感和精力。其四,进度。进度观念在教育管理事务中是实现教育质量目标的重要保障。文字交流也是如此,不是写在黑板上、小纸条上传递表达出去就了事,事后要注意观察学生看到文字之后的心理行为变化情况,并思考实施对应的策略,确保教育愿景能够得到最终的实现。


  教育的每一种正向行为,对于学生成长而言,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每一句温暖的话语,是学生成长的礼花,只要我们用心去选择,用情去述说,用力去践行,相信:我们想到的美景,一定会成为做到的风景。  (作者系揭阳第二中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