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50岁阿姨考研夺魁,人生哪有“标准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8-25 来源: 红网 作者: 石佳钰

  近日,山东济宁50岁的退休阿姨杨艳女士去云南昆明读研的故事感动万千网友,此前,她以初试专业第一,超出国家录取线25分、总分338分的好成绩被西南林业大学法律专业录取。她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及火车上自拍照,“退休了,开学了,50岁的我要去读研了”“50岁的我去读研路上”等文章,引发数万网友点赞、评论。(8月23日《现代快报》)


  杨艳的经历之所以引发关注,关键在于她打破了人们对“人生阶段”的刻板印象。在多数人的认知中,50岁该是退休后专注家庭、享受清闲的年纪,考研、读大学则是年轻人的事,且学习往往要和“找工作、谋发展”挂钩。但杨艳推翻了这些默认规则,用行动告诉我们:年龄不是追梦的障碍,人生这场考试也没有“标准答案”。


  年龄不该是追梦的“门槛”。社会上一直有套无形的“人生时间表”:18岁考大学、22岁工作、30岁前成家、50岁准备养老。这套“标准答案”把年龄和行为紧紧绑定,让很多人默认“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杨艳的考研路并不顺利,30年前她从同济大学化学工程专科毕业,本有考研想法,却因工作压力、家庭变故不得不搁置;退休后决定重拾书本,身边也常有“一把年纪没必要折腾”的质疑声。但她没被这些声音影响,2023年第一次考研,差10分没考上,她没有放弃,反而总结经验准备第二次考试;即便面部有瘢痕、肢体有残疾,她也拒绝过度依赖他人,坚持靠自己完成学业。像她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50岁的李红敏退休前3天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48岁的谢常红和儿子一起考上研究生。


  如今,我们为什么总要用“到了年纪就该怎样”的想法,限制自己或他人追求喜欢的事呢?对知识的渴望、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不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50岁想考研、想学习,和20岁想做这些事一样,都该被尊重。


  考研凭实力,年龄不该成“偏见理由”。杨艳考上后,有人说“她占了年轻人的名额”。这种说法其实不对,本质是把考研机会当成了年轻人的“专属”,这和职场上的“35岁门槛”是一个道理。绝大部分的求职者觉得企业偏爱年轻人是正常的,这种年龄歧视慢慢传到了教育领域。但考研看的是分数不是年龄,凭的是实力不是资历。杨艳超国家线25分,还是专业第一,成绩是她自己努力得来的,怎么能说“占名额”?教育的本质是“有教无类”,不是“按年龄分配机会”。去年4月份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终身教育平台上线以来,服务了6000万人次,有103万份学习资源,越来越多人不管多大年纪都想学习,需求早就多元化了。


  读书不只为找工作,“圆梦”也是好理由。有人指出“企业拒收40岁应届生”的职场歧视,担心杨艳50岁拿到硕士文凭,企业也不会收,读书有什么用?这种想法,其实是把“读书”和“找工作”绑得太死,觉得学习必须“实用”,否则就是做“无用功”。可杨艳的回答格外清醒:“读书是为了圆梦,不是为了找工作。”她追求的不是文凭带来的“职场优势”,而是弥补30年的遗憾,享受探索知识的快乐。事实上,学习的价值本就多元:有人读书是为了升职加薪,有人是因为兴趣爱好,有人是想弥补年轻时的遗憾。国家老年大学有43.6万门课,既有会计、编程等实用技能课,也有书法、绘画、诗歌鉴赏等人文课程,这些课程的选课热度不相上下,恰恰说明“有用”不是衡量学习意义的唯一标准。杨艳之前考了中级会计师,学过《经济法》,这些知识后来帮她考法律硕士,这就是“知识的复利”,现在学的东西,说不定以后就有用了,不能只看眼前“能不能找工作”。


  杨艳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很多人被“标准答案”困住的样子,但人生的“正确答案”从来不止一个。50岁可以考研,也可以跳广场舞;20岁可以上学,也可以创业;成功可以是功成名就,也可以是心愿得偿。所谓的“人生标准答案”,不过是多数人的选择,不是唯一的真理,用热爱与坚持书写的人生,就是最好的答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2/68/15224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