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时装《莲动下渔舟》。朱丽湫 陈梓菁 作
唐代山水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绝美的秋日山居图,其中“莲动下渔舟”一句,更是以动写静,写出水面莲叶波动,纷披银珠乱抖,渔夫要乘着月光去捕鱼的清心恬静,意趣盎然。高级服装设计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朱丽湫和她的女儿陈梓菁以此为设计灵感,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将这含蕴丰富、诗中有画的意景表现于现代时装上,特别是着重于潮汕刺绣技艺的巧妙应用,制作出来的高级工艺时装《莲动下渔舟》,以其艳丽的色彩,精美的刺绣,绰约的风姿而令人赞叹,在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中,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
高级工艺时装《莲动下渔舟》也是朱丽湫以莲花为表现主题的系列作品之一。这件时装以桔色闪光缎打底,再罩桔黄色闪光变色玻璃丝为主打,外衬粉绿色网丝,使密实与通透、暖色与冷色既形成强烈对比,相得益彰,又有秋日谷物成熟喜洋洋之感,意蕴独具。
造型上上半身以一抹胸打底,似渔女的衣兜,吊带宛若项链,胸前绣满珠片,立体莲花花瓣做成上衣并收腰;巧用一条桔黄色的腰带和一朵绽放的莲花,使上衣的“密”“静” 与下裙的“透”“动”联系起来,既是对比,凸显主题,又是过渡,上下呼应。下部用立体大圆台裙衬托,中间用波浪走势分割,裙上部绣以游戏鱼群、飘动水草,叶脉挂满跃动的鱼儿;裙下摆为翻卷的莲叶,层叠有序;裙的背后用五彩玻璃丝使之似秋色映照、鱼尾摆动,形成上下、前后相互映衬,丰富多彩,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值得一提的是,为充分体现作品的主题,作者在腰部左右的前后位置,分别饰上用丝绳串起来的小鱼、莲花,左侧粉蓝色的每条小鱼用平面,装饰右侧桔黄色、粉绿色的每朵莲花为立体排列,这样既有对应变化,也形成了强烈对比,很有艺术感染效果。尤其是当穿在模特身上行走之时,小鱼和莲花就随之摆动,显得动感十足,妙趣横生。
整件作品色彩明快,鲜艳夺目,造型新颖,裁剪得体,层次丰富,装饰纹样疏密适度,错落有致,动静相宜,工精艺巧,给人以精致、细腻、华贵的感觉。
这件时装之所以还加上“工艺”两个字,也就是说手工艺的应用在这件作品中占主要部分,这也是这件《莲动下渔舟》作品能在展会中夺人眼球,获得银奖的关键所在。作品中大量采用潮汕刺绣的平绣、钉珠等多种技艺,纯手工一针一线绣制而成。
瞧!上身“衣兜”用桔黄色钻石珠作“捆边”;胸前用平绣技法绣制十多尾大小不一、动态各异的五彩小鱼,其中有的还用钉珠技法绣上珠片、泡珠,缀为片片鱼鳞和鱼目,并将珠片连成长短、弯曲不一的线条,似鱼儿在水中交叉穿行产生出的串串水泡;吊带上用粉蓝五彩色绒线绣出七尾小鱼加以装饰,独具一格;而在裙的正面这幅粉绿网丝上,分别用银、粉绿、粉蓝色等闪光丝线和玻璃珠片绣上水草,线条流畅,有疏有密,有深有浅,随水流向而飘动的水草,摇曳多姿,与上衣的鱼儿浑然一体,气韵生动,所有这些绣纹在灯光照射下异彩纷呈,熠熠闪光。在这件时装腰以下两侧的装饰物,一侧的数十尾形态各异的小鱼,用粉蓝五彩闪光丝线绣制,其中一些点缀玻璃珠片、色线,使之产生变化;另一侧却是分别用桔黄、粉绿、粉蓝等变色玻璃丝料,经手工制成十多朵盛开的莲花,两侧相互映衬,莲动鱼跃,绰约多姿。整件作品远观高雅华贵,近看精致细腻,诗情画意之浓,制作技巧之细,令人赞佩不已!
朱丽湫自20世纪80年代初离开校门后,一直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潜心钻研,大胆创新,将时装与潮汕刺绣抽纱工艺结合起来,创制的不少工艺时装作品在全国、省展览上获奖,早在1997年就获得“中国优秀服装设计师”称号。“科班出身”的陈梓菁现为汕头工艺美术学校的一位女教师,从事服装设计教学已有多年,她们携手创新作,为工艺时装添奇。
(作者系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