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揪出“假院士”只是开始,破“假局”才是正题
发布时间: 2025-08-22 来源: 红网 作者: 徐思凡

  8月19日,深圳警方通报阮某平假冒院士等身份行骗,因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不止“假院士”阮某平,8月19日“假参事”余某翔也因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数天前,还有一名自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苏辙后人”的苏文也被曝光。假名人层出不穷,相关虚假通稿也频繁活跃在大众视野中。


  按理说,这类“国字号头衔”既权威又稀少,一旦假冒就很容易被识破,为何造假者非但敢于公然伪造,还能屡屡得逞?因为这早已不是简单的冒充,而是一场针对公众认知的“精准狩猎”。造假者们利用“信息茧房”,将海量虚假信息作为弹药,系统性地污染信息环境,人为制造出一个“伪权威”的搜索结果和信息图谱,完成了数字时代虚假头衔的闭环制造。


  首先,商业机构盗用国家标识假冒权威信源,换取社会信任。从名称包装到活动造假,多次发布“阮院士”活动通稿的微信公众号“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刻意营造“国家级平台”的假象,实则只是一个普通文化公司在运营。该公司注册资本仅200万元,却在宣传中虚报为9800万元。活动常以“《灿烂中国》组委会”“《中医·中国》组委会”等名义主办,暗示多部门联合背书,实则均为同一公司操控的空壳标签,形成权威符号的系统性盗用。


  同时,造假者通过密集发布虚假履历,使假身份与伪平台相互背书。阮某平以“健康总顾问”头衔为“民族品牌工程”站台,后者则为其颁发聘书、发布活动新闻,形成“权威认证”闭环。


  更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时代算法推送营造出的“信息茧房”和审核失灵进一步放大了虚假权威。用户在平台上接收信息,大多是被动的“信息投喂”。“假院士们”通过矩阵式的自媒体账号同步发布海量雷同内容,这种重复性本身就会给算法和用户造成一种“既然到处都能看到,那很可能就是真的”的错觉。


  即使用户进行主动的信息检索,搜索“阮某平”“院士”等关键词时,搜索引擎也会误将“被重复的次数”错误地等价于“事实的可信度”,将精心炮制的虚假通稿优先抓取并推送给用户,让谎言在主动求证时“被证实”,让用户在无形中完成自我说服。这也是“假院士们”相较于传统骗子真正降维打击的可怕之处。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打假的战场已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防范个人转移到防范一套恶性的信息生产体系。学校和企业的“头衔崇拜”只是表面,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们信任的搜索引擎和信息环境已经被污染。填补假国字号招牌背后的信任黑洞,需要从“伪造信源-交叉背书-信息轰炸-算法放大”这一连串伪权威的产业链入手,各个环节逐步击破。


  媒体监督是高效的“谣言阻断器”,可以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和价值取向。澎湃新闻此次推出的“起底阮某平”系列报道就是一个典例,自8月5日通过求证中国科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权威信源刊发独家报道后,以深度报道与短评快反双线并举,有力地震慑了“假院士们”,充分展现了打假报道的公共价值。


  当然,要修复这一漏洞,还必须重塑社会终端的“免疫系统”,加大对“守门人”失职的问责力度。对未履行基本核实责任的邀请单位和机构进行通报批评,不仅可以以儆效尤,扭转普遍的“核实惰性”,还可以进行一场生动的全民素养教育。当丑闻发生后,涉事机构往往选择删帖、切割,试图将系统性造假淡化为“个人行为”。通过公开通报批评,可以强制将其失职行为置于公众视野下,从而倒逼整个行业建立更严格的核查流程,重建一个清朗的社会信任生态。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2/65/1521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