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榕城地都镇校地共建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5-08-21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陈星星 李思敏 通讯员 陈文丽

  原标题:以青春力量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榕城区地都镇校地共建助力“百千万工程”实践综述


  高校突击队走访地都镇各地,以专业视角解码乡村文化基因,助力产业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鲜活力量。通讯员 摄


 

  盛夏时节,榕城区地都镇涌动着蓬勃的青春力量:青屿村的文化墙前,广东财经大学学子正忙着调颜料;周鲁烈士旧居旁,华南师范大学学子与镇干部对着数字展厅讨论细节;邹堂梨园里,学生们举着设备记录古梨树形态……从田间地头到古村院落,一场场校地结对的生动实践,让青春力量与乡土需求深度交融,为地都镇“百千万工程”写下生动注脚。


  这份活力的背后,是地都镇的主动作为。为响应“百千万工程”及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地都镇依托省团委“校地通”平台精准对接,结合本土发展实际需求,与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突击队”结队共建。青年学子们深入乡土,以文化传承筑基、数字科技赋能、产业振兴富农、校地协同聚力,为地都镇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以青春笔触激活乡村文脉


  守护文化根脉、焕新乡土文脉,便是校地共建的鲜活成果。学子们深掘地域文化特质,以青春笔墨勾勒乡村新颜,更以文脉滋养厚植乡风文明。


  连续3年扎根地都的广东财经大学“古村焕彩”实践团,今年暑期再赴青屿村、土尾村:一方面挥毫泼墨,绘制特色文化墙、开设法治讲堂,滋养乡风文明;另一方面积极出谋划策,尝试为狮尾山烈士公墓规划交互式纪念公园方案,将爱国情怀深植乡土。


  不远处的邹堂梨园,广财“梨乡绘都”实践队则以梨园入园处的一面墙为画布,创新运用AI技术,设计融合邹堂梨脯非遗技艺、英歌舞、潮剧等非遗元素的百米文化墙绘长廊初稿,并绘制《潮汕大锣鼓》篇上墙。更富巧思的是,16个绘制着诱人潮汕美食与地方特产的簸箕艺术品,悄然串起“墙绘引流-农旅体验-文化消费”的新链条,为古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以数字技术盘活乡村资源


  实践中,高校团队各展所长,利用数字技术深度激活地都乡村文化资源。


  华师“初心如磐”突击队为周鲁烈士旧居打造数字化“孪生体”,实现线上游览、多语导览功能,开发数字展厅,并培养红领巾宣讲队员使用新展厅演练解说;同时,系统梳理桑浦山-梅林湖海蚀地貌资料,形成科学规划报告与专题地图,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奠定基础。


  广财“古村焕彩”实践团建成覆盖9个村落古建筑的AR全景游览平台,上线“古村焕彩”文旅小程序。结合前期制作的《印象·邹堂》等宣传片及规划的旅游观光路线,该团队设计出“邹堂龙”“地都蟹”IP形象及31款文创产品方案,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广州新华学院“艺缕阳光”突击队发挥融媒体优势,拍摄制作大瑶村文旅宣传片、石雕与青狮非遗专题片及地都镇“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总结片等系列作品,多平台推广累计播放量超20万次;成功协助创建地都镇官方视频号,规划其运营体系,筑牢本土文化数字传播阵地。


  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切实让地都镇乡村文化“活”起来,让资源传播“快”起来。


  以创新实践升级产业品牌


  高校团队聚焦地方特色产业痛点,精准发力破解发展瓶颈,推动本土品牌升级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能。


  广东培正学院“梨想燎原”突击队锁定邹堂梨脯电商渠道弱、知名度不高等产业短板,创新开设非遗技艺主题直播专场,“家人们看过来!这是传承百年的邹堂梨脯……”首场非遗直播便吸引了10万网友围观,带动销售额突破3000元,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5万次。团队还与地都镇签订工作站协议,建立校地长效合作机制,计划探索引进冻干技术开发新特色农产品,规划梨园文旅活动,为产业升级持续赋能。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乡村商匠”助农突击队开展了27场助农直播,覆盖邹堂梨脯、地都蟹等12类特产。团队编制的全省首个《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团体标准,为乡村电商人才培养提供“教科书”;同时,成功协助培育“梨好地都”电商账号,使其成为推广本地农产品的有力“新名片”,进一步夯实产业根基。


  广州新华学院“艺缕阳光”突击队另辟蹊径,聚焦产品形象提升。其设计的“山水鲜味”与“礼遇地都”系列包装,让地都虾干等产品的视觉质感与品牌调性显著提升,推动本土品牌升级迈出坚实一步。


  以校地协同建立长效机制


  “政府当‘店小二’,我们专心干实事!”大学生们纷纷表示,地都镇校地联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党委政府主动靠前服务,当好需求与资源的“匹配员”,精准对接高校专业优势与乡村发展痛点。


  实践中,地方政府做好沟通协调与服务保障,不仅及时解决实践难题,还精准摸清发展需求,推动校地形成真正的“双向奔赴”。通过签订结对协议、对接专业资源、政府协调服务、引导企业村社参与,“政府引导-团队执行-社会参与”的模式高效运转,加速推动高校智力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实际动能。


  如今,广财“文化+旅游”、培正“特产升级+校地共建”、揭职院“技能培训+直播助农”实践,已沉淀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经验。各高校团队纷纷表示,将持续深化合作,围绕产业、人才、文化、数字多维发力,与地都镇共绘振兴新篇。


  在古村活化、产业振兴、非遗传承、数字赋能等实践中,高校青年学子以创新生力军和创业排头兵的姿态,带着活力、智慧与担当汇聚地都,投身乡村实践服务。这些实践带来显著实效:销售增长激活产业,声量传播擦亮地方名片,创新方案破解发展难题,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条赋能“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实践路径,为我市乃至全省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打造可借鉴的“青春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