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直面自己的疲惫或许没那么难
发布时间: 2025-08-1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苍鹭

  暑假已过大半,在高校担任教职的我,又一次迎来开学焦虑。从前是担心写不完暑假作业,如今是担心备不完新课。我会用咨询师的口吻自问:如果小时候的我知道,这份情绪会伴随自己这么久,她会感到释然、意外,还是失望?


  前些天,一个还在读书的学妹打电话问我:工作后的开学焦虑和上学时的有什么相似与不同。我告诉她,感受和表现很像——食欲忽高忽低,睡眠忽多忽少,夜里梦见自己被追赶,情绪烦闷、易怒。但原因和反应已不同:上学时,只要在开学前一天完成作业,焦虑就会消失;工作后的焦虑更像是对高强度节奏和持续压力的抗拒,很难明确压力源,也不知道它的终点在哪里。


  相应地,上学时我常常暗暗许诺:“下次一定不拖延。”虽然大多无疾而终,但当时的自己仍有信心和热情。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并且进入高校任教后,我更多会与朋友相互倾诉,也逐渐理解一些形容疲惫的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真实情绪。这两年,我还体会到另一层原因——现实与我曾经设想的“毕业后生活”差距很大。我以为自己能轻松应对一切挑战,结果却常常仓促应战、心生怯意。


  和学妹通话后,我翻出上学时的笔记。在博士项目新生入学培训材料的一角,我看到自己当时记下的一句话:一位老师在自我介绍时说,“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意识到,我偶尔会遇到早上不想起床、不想出门、不想工作的状况,但我从来没有一天不为自己作为教师和学者的身份心存感激。”当时我惊讶于她的诚恳与坦率,也佩服她能在全系师生面前直面自己的倦怠。后来,我也听过她讲述职业中的困难与不公,以及这些经历对她身心的影响。如今,我对她所说的倦怠有了更深的共鸣,也依然珍视自己的职业选择。只是,当面对来自职责、任务和规则的重重压力时,我还在学习如何像她那样平静面对现实、接纳自己的渺小与不安。


  尽管作为职场人,我仍会感到生疏,新学年依然会伴随焦虑和烦闷,但我对工作的倦怠和压力已逐渐有了轮廓——它不再是一团迷雾,而是由几件具体的事和清晰的情绪组成:难堪、愧疚、耗竭、怀疑、困惑、愤怒、委屈、失望。当“职业倦怠”从一个笼统标签变成可被觉察的经历和感受,我面对它时的无力感就减轻了。我很早就在职业心理学这门课程上认识到,除非倦怠是由工作超负荷造成的,否则休假并不能真正解决它。倦怠的根源若未改变,短暂的休息只能带来暂时缓解。当我知道问题所在,就离解决近了一步。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妨共同思考:如果“解决倦怠”真的可能,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我曾以为,倦怠消失后,我会每天精力充沛地走进办公室。但回想起几年前老师说过的“偶尔不想起床工作”,我意识到,也许倦怠并不会彻底离开。它的答案,可能不是消失,而是找到一个合理的位置,让它不再肆意扰动。到那时,我们也能平和地承认:此刻不想处理工作的事,并不意味着自己无法胜任工作。


  职场可能不完美,我们的岗位可能不完美,作为职场人的我们也大可以不完美。疲惫与倦怠或许会常伴左右,但我们可以与它们和平共处。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情绪不是敌人,而是信号”。与其急于驱赶,不如学会识别和回应它。我们可以定期检视自己的能量来源,适度调整工作节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保留让自己感到意义和成就的小片刻。这些方法不会让倦怠消失,但能让你与它保持可承受的距离。毕竟,“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