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里到学校的那条田间小路,无数次的来回,是我在教育路上的见证者。它承载着无数学子的求学梦,也承载了我对教育不变的初心。作为一名化学老师,我一直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等待被点燃的蜡烛,而教育,就是点燃他们人生的酒精灯。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学生内心的自觉与尊严。”所教过的学生里,小豪的转变,让我亲身感受到这句话的意义。
小豪读初二时转到我的班。可开学不到一周,各科任老师就接二连三地抱怨:课堂打瞌睡、作业不按时交、甚至故意在课堂上制造噪音。更令人头疼的是,他似乎对所有的老师都充满敌意。记得那次数学课上,他因课堂纪律问题与老师冲突,顶撞老师把课本怒摔在地上。作为班主任,我将他带到办公室,门外、窗边都挤满了看热闹的“调皮鬼”,都等着看我怎样处理这个“捣蛋鬼”。
面对小豪倔强的眼神和不羁的态度,我没有生气,而是给了他一杯水,轻声地问:“能和我说说家里的情况吗?”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原来,初一那年,他因作业没写工整被老师当众批评,在这骄傲的年龄,敏感的他误以为老师“针对”自己,从此叛逆的种子便种在他的心里。
为了扭转他对读书的抗拒心理,我把自己读书时从“差生”逆袭的故事讲给他听。渐渐地,他开始主动上交作业,课堂上的眼神也不再飘忽不定。在他的改变和努力下,第一次考进班级前十名时,偷偷塞了一张纸条给我,写着:“老师,谢谢您,您让我看到了希望。”最终,在初三毕业时,小豪以全年级第五的成绩考入县级重点高中。
在农村学校,像小豪这样的“捣蛋鬼”不少,而那些沉默寡言、把自己“隐藏”起来的孩子,同样需要被关注。小欣就是其中一个。
在一次同事闲谈中,我才发现她在我班上,她坐在教室最后一排,课间也很少与同学交流。偶然的一次家访时,她的母亲对我说:“这孩子从小就内向,跟邻居都不打招呼,我真怕她心理出问题……”但当我看着墙上贴满的绘画作品,我知道,这个女孩不是没有光芒,只是缺少绽放的勇气。
班干部换届时,我专门找到小欣:“你画画那么厉害,组织能力一定也很棒,要不要试试竞选班长?”她猛然摇头,指尖紧紧攥着衣角。在我的反复鼓励下,她终于鼓起勇气站上讲台。虽然声音小得像蚂蚁,但那一句“我想当班长”,却是她迈出自己世界的第一步。
然而,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起初,小欣因不敢大声说话,导致喊起立都没人听见,甚至传达班级任务不清,有同学开始埋怨她;班级宣传牌的掉落,让她紧张得满脸通红,连话都说不清楚,更不知道如何报告老师。仅过了一周,她红着眼睛找我:“老师,我不行……”我轻轻地拍了她的肩膀,宽慰道:“你看,你已经勇敢多了,再坚持试试,好吗?”
我让她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鼓励她用“试一试就能行,拼一拼才会赢”为自己加油打气。两个月后,小欣的变化惊艳了所有人:她已经可以自信地主持主题班会课,组织的大课间跑操也获得全校好评,甚至在学校的绘画比赛中摘得桂冠。毕业班会上,她在感谢信里写道:“老师,是您让我知道,原来我也可以成为一道光。”
现如今,我调任至揭西县第一华侨中学。虽是全新的教育环境,我依旧保持着对教育的初心:手把手教学生打扫卫生,带着梯子清扫天花板上风扇积尘,维修漏水的水龙头,用实际行动落实教育责任。在言传身教中,努力让班级文化绽放出新的色彩。
十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明白,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的人生观,让他们成长为爱与责任的接班人。未来,我将继续坚守乡村教育这一方寸土,以爱为灯,照亮更多孩子的追梦之路。
(作者系揭西县第一华侨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