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石魂(1902~1929),原名秉强,字昌义,1902年9月11日出生在普宁县钟堂乡。
宣传救国思想
团结进步学生,积极开展革命理论宣传
杨石魂6岁读书,15岁进入揭阳榕江中学就读。在进步老师的影响下,杨石魂关心国家命运,经常阅读《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刊物,团结校内外一些志同道合的进步学生,一起研究时事,交流学习心得,利用假期回乡机会宣传救国思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揭阳县榕江中学读书的杨石魂、林希孟等首先起来响应。他们组织榕江中学学生会,上街游行、贴标语、发传单,呼口号,并发出通电声援北京学生。
同年5月13日,揭阳全县学生代表,集中在韩祠广场开会,成立县学生会,选举杨石魂为县学生会主席,林希孟为副主席,大会发表县学生会成立宣言,会后举行全城大示威。杨石魂带领爱国学生,在县衙前大街包围集隆昌等几家奸商,将搜查出的洋货送往东校场焚烧,并捣毁那些拒交洋货的商店。第二天,在汕头成立岭东学生联合会,杨石魂当选为学联主席。岭东学联统一领导粤东各县的爱国学生运动。在学联领导下,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涨,他们组织许多宣传队,到市镇、渡口、交通要道演说,四处查抄洋货。
1920年,杨石魂考进广州铁路专门学校。
1923年2月7日,北洋军阀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罢工工人,制造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工人的鲜血使杨石魂更加仇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他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新学生社,于同年11月又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杨石魂转入工程学校读书。这时,他结识彭湃、阮啸仙等。这年暑假,他回到家乡普宁,积极开展革命理论的宣传,并动员弟弟杨慧生和方思琼、伍治之等青年到广州,进第二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
开展工农运动
建立党团组织,领导青年学生和工人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他受党组织委派,回潮汕开展青年和工农运动,建立党团组织,任青年团汕头特别支部书记、汕头市总工会筹委会主席,领导青年学生和工人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同年3月,中共汕头特别支部成立,杨石魂为第一任支部书记。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杨石魂任汕头国民外交后援会会长,领导汕头工人援助上海人民反帝爱国斗争。
同年12月,中共潮梅特委成立,杨石魂任特委委员,负责工人运动。1926年,先后任汕头总工会执行委员兼宣传部主任、执行委员长,中共潮梅特委改称中共汕头地委,他任地委委员兼工委书记。
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的严重形势下,他与地委领导一起,组织普宁等地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建立普宁县临时人民政府。后率工农武装与海陆丰农军汇合,组建东江工农自卫军,彭湃为总指挥,杨石魂先后任副总指挥、党代表。1927年7月,杨石魂按党的要求重回潮汕,任中共汕头市委书记,部署重组工农武装,恢复农会。9月,南昌起义部队先后撤退到潮州、汕头,杨石魂率汕头农军策应起义部队,释放被关押的革命同志,并亲自护送起义领导人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安全转移到香港。
1928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派杨石魂以省委巡视员身份,到湛江地区检查工作,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兼湛江特委书记。9月,调任中共北江(今韶关地区)特委书记。12月6日,杨石魂当选中共广东省委常委,负责宣传工作并兼省委农委书记。同年底,被党中央调往上海工作。
1929年2月,党中央派杨石魂到武汉,参加重建湖北省委工作,担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同年5月,省委机关遭破坏,杨石魂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整理:蔡晓惠
部分内容摘自《揭阳英烈传》(第二册)、普宁南溪镇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