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揭东区人民法院司法赋能“玉都”破圈升级
发布时间: 2025-08-13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黄燕丹 通讯员 林昭仪 黄基宇

  “天下美石,阳美成器”,以揭东区磐东街道阳美村为核心的“亚洲玉都”集聚区闻名遐迩。然而,在这繁荣背后,玉器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交易纠纷频发、行业规范缺失等,严重影响着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揭东区人民法院(下称“揭东法院”)积极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为玉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法院+商会”联调机制:巧解玉石纠纷的“枫桥新篇”


  消费者杨女士委托常住揭阳的朋友方某帮忙买玉。在多番挑货看货后,方某以7万元的价格向驻扎在某珠宝城的玉商何老板购买了一块佛公翡翠。


  “货不对板,佛公是危料啊,老板。”次日,杨女士收货后,质疑翡翠并非产自缅甸,而是危地马拉,立即要求退货,何老板不予同意。


  产生纠纷后,杨女士、何老板来到市珠宝玉器商会,当面沟通退货事宜。玉器商会人员几番调解之后,双方仍争执不下,一度准备对簿公堂。


  考虑到杨女士往返揭阳奔波不便,玉器商会工作人员迅速启动“法院+商会”联调机制,联系揭东法院调解中心派员协助解纷。于是,辖区白塔法庭调解员第一时间到场了解情况。


  调解中,双方各执一词,互不退让。调解员耐心细致听取双方意见后,决定进行“背对背”调解。


  一方面,为何老板细算“生意账”:“若走诉讼程序,鉴定耗时3个月,店铺声誉、生意可受影响?”另一方面,向杨女士耐心解释七日退货权等法律条款,分析后续司法鉴定等诉讼成本,引导其权衡利弊,理性解决纠纷。


  经多轮沟通,双方态度都有了转变。最终,何老板主动退还货款,杨某原样奉还佛公翡翠。


  这场涉玉器买卖纠纷的圆满解决,得益于法院与玉器商会共建的“调解工作站”。该站既发挥行业专家“懂门道”的优势,又注入司法调解“讲规矩”的力量,让大量玉器纠纷化解在前端。截至目前,“法院+商会”联调机制下,共化解纠纷110余起。


  “一纸建议”:修补“借货代卖”传统交易模式漏洞


  2023年6月中旬,沈某利用玉器买卖中介交易习惯,先后多次虚构“有客户要看货”的理由,从许某等5名被害人处借走翡翠珠子、戒指、手环等玉器20件,后又以各种理由,既不归还玉器,也不支付货款,而是将玉器低价抵押,用于偿还其个人部分欠款。于是,玉商们纷纷报案。


  案发后,共18件玉器无法追回,按照约定价格,玉器总货值约498万元。最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沈某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10万元,责令其退赔被害人经济损失共计498万元。


  揭东法院刑庭法官黄锐斌在办案中发现,此类涉玉器诈骗案件并不少见,且均有一个共同点——采用玉器行业常见的“借货代卖”交易模式。


  黄锐斌仔细分析,“该模式存在货物被质押套现风险,可能滋生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违法经营行为,甚至是以借货之名行诈骗之实,不仅容易使货主或购买人遭受重大经济损失,也会对玉器产业诚信交易产生信用危机。”


  如何破解“套路”,既治标又治本,让商户们卖得安心,客户买得放心?于是,揭东法院向揭阳市珠宝玉器商会发出司法建议书,针对玉器交易中存在的漏洞开出“法治药方”。


  收到司法建议后,揭阳市珠宝玉器商会积极回函,表示将持续细化完善行规行约,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着力擦亮揭阳“中国玉都”金字招牌。


  一纸建议,一份回函,法院与行业协会通过司法建议的方式形成“有谏有纳”的良性互动,修补了传统交易模式的漏洞,真正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惠及一方的良好社会效果。


  专项行动:推动行业从“人情经济”向“规则经济”蜕变


  “杨某诈骗案中,杨某以客户要看货为借口,先后多次从货主取走玉器,后将玉器低价抵押给他人;章某诈骗案中,章某以替朋友物色女儿嫁妆为幌子,骗走货主6件玉器……”在最新一场法治讲座上,揭东法院法官谢玉燕用真实案例为玉商们敲响警钟。


  这是揭东法院启动“法润玉都”专项行动以来的系列活动之一。针对玉器交易中“重人情、轻契约”特质,法院将“法律六进”活动精准嵌入玉器产业链条,还针对交易中高频风险点,结合法条与玉器交易场景,编创了“三步法则”实用口诀:一签书面合同定权责,二留交接凭证存证据,三守诚信底线保长远。


  随着这场“法治及时雨”持续滋润玉器产业,“亚洲玉都”集聚区正经历着从“人情经济”到“规则经济”的蜕变。谢玉燕坦言:“以前商户们可能会觉得白纸黑字伤情分,但现在这种情况已有了变化,不少人选择给‘情面交易’加道安全锁。”


  揭东法院表示,下一步,将始终坚持司法护航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与玉器产业各方携手共进,持续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既“治已病”更“防未病”,助力构建“交易规范化、流程透明化、纠纷化解前置化”的产业生态,共同谱写“亚洲玉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