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兴·揭阳|天宝堂
发布时间: 2025-08-13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在揭西县火炬村以北约10公里的大北山,有一处革命旧址名叫天宝堂。解放战争时期,潮汕人民抗征队与此“结缘”,在此处正式成立。


  天宝堂原为庵堂,建于清嘉庆年间,硬山顶平脊土木结构。坐北向南,依山构筑,正座面阔3间,上下两进,东侧有厢房3间,总建筑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1976年,天宝堂正座被改建为钢筋水泥楼房,原建筑只剩东侧厢房三间,面阔9.3米,深5.2米,建筑面积48.4平方米,并于2019年重修。


  成立潮汕人民抗征队


  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三征”,发表《潮汕人民抗征队告各界同胞书》


  1946年冬至1947年初,国民党在潮汕加紧推行“三征”(即征兵、征粮、征税),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激愤,潮汕人民迫切要求拿起武器进行反“三征”斗争,以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1947年3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蒋管区农村游击战争的指示》,广东区党委在香港召开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反抗国民党的“三征”,开展打倒国民党政府的武装斗争,建立游击根据地。

  

  为了加强党对武装斗争的领导,当年4月,广东区党委决定将潮汕特委改为潮汕地委,并派有军事斗争经验,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政治部主任刘向东到潮汕任地委副书记,负责军事领导工作。同月,特委派组织部长吴坚到广东区党委参加工作会议。5月中旬,吴坚与刘向东到潮汕,带回香港分局、广东区党委关于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到潮阳金浦向曾广等领导同志传达后,经研究,分析了当时潮汕形势,决定立即动员军事骨干和运送武器到大北山集中,组建潮汕人民抗征队,准备发动公开武装斗争。5月下旬,潮汕各县根据金浦会议传达的精神,动员地下党组织和党员,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1947年6月7日,原潮汕特委直属武工队,普宁县、揭阳县武工队以及原韩江纵队留下的军事骨干共70多人到天宝堂开会,潮汕地委副书记刘向东代表潮汕地委宣布成立潮汕人民抗征队,刘向东任司令员,曾广任政委。抗征队下辖一个大队,林震任大队长,陈彬任政委。大队下设一个中队,中队长丘志坚,指导员何绍宽(后蔡若明)。中队下设三个小队和一个短枪队。会议还确定了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三征”的方针。7月,潮汕地委以潮汕人民抗征队的名义发表《潮汕人民抗征队告各界同胞书》,向全潮汕人民宣布潮汕人民武装的成立与抗征队的宗旨和任务。


  武装力量迅速发展


  建立多块根据地,创建机关报《团结报》,潮汕的解放武装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潮汕)支队


  随后,潮汕人民抗征队转移到八乡山的崆尾村集训,开展群众工作,任务是集中力量建立以八乡山为中心据点和各个支点的军事立足点,建立多块根据地。旋即,抗征队开进八乡山,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在八乡山的反动统治。在此期间,潮汕地委、抗征队和揭阳县委又派出了一批骨干到大北山的汤坑、南山、灰寨等地组织武工队,开展抗征活动,以掩护中心据点。


  为了加强舆论宣传,潮汕地委和抗征队决定创建机关报《团结报》,于1947年10月10日出版,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鼓舞了士气,动员人民群众。


  从1946年6月到12月,短短半年的时间,潮汕人民武装得到迅速发展,抗征队已由组建时的70多人发展为两个大队400多人,加上12支武装队,共600多人,以大北山为中心的梅花形军事战略据点开始形成。抗征队在这些据点站住了脚,各据点之间也能互相配合支援,这为潮汕游击战争的普遍发展和粉碎国民党的“清剿”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解放战争中,潮汕的解放武装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潮汕)支队。武装力量发展到11个团,7000多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第二支队积极参与平原战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全面解放了潮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