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安区赤凤镇水口村的稻田里,澳洲蓝龙在稻根间穿梭;浮石村的林地里,村民们正在采收新鲜茶树菇……赤凤镇这个森林覆盖率达84.95%的纯农山区镇,通过稻虾共生与林下种植,走出一条富民兴村新路。
澳洲蓝龙:
稻田里“游”出的致富路
2022年,水口村流转20余亩撂荒地,引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技术,打造稻虾共生基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生态模式成效显著,每亩产虾250斤,出塘价每斤65元,叠加水稻收益,土地价值大幅提升。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每亩每年可得600元租金,年终还能享分红,真正实现“地尽其用、户有所得”。
为了让产业扎根并不断壮大,水口村在科研育种方面下足了功夫。建成120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综合车间,集科研、育种、生产于一体。经过不懈努力,成功攻破了澳洲蓝龙育苗技术。“去年试育苗,今年5月进行第一批规模化育苗,目前是第二次育苗,预计今年能出700万尾。”水口村党支部书记黄少彪介绍说,虾苗均价0.8元/尾,可供应超五千亩池塘养殖或一万亩稻田养殖,从“买苗养”变成“育苗供”,不仅降低了成本,更增强了产业发展的自主性和竞争力。
水口村不仅在相邻的白叶村扩种70亩稻虾基地,还积极探索“芡实+龙虾”种养模式。“芡实的市场价值比较高,龙虾市场价值也高,如果这两种可以实现共生的话,能大幅度提升土地价值。”黄少彪对这种新模式充满期待。水口村还计划成立强村公司,打破村域界限,带动周边村一起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水口村还将产业与文旅相结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村里的特色民宿、蓝龙主题餐厅、法治长廊和登山步道等文旅资源一应俱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林下菌菇:
树荫下“长”出的增收果
作为赤凤镇林下经济发展的试点村,浮石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能为菌菇生长提供林荫遮光、土壤湿润的天然环境。2023年,在村党支部引领下,浮石村成立赤凤浮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采用“村集体+合作社+村民”经营模式,率先开展3万条茶树菇菌包试点种植。凭借优良品质,上市后供不应求,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第一股“活水”。
试点成功后,浮石村乘势而上。一方面,结合菌菇特性发展差异化品种,扩大灵芝、赤松茸等种植规模;另一方面,探索“水稻—食用菌轮作”栽培模式,将废弃菌包堆肥还田,既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又改良土壤,首批轮作水稻亩产约1200斤,形成“快周转保收益、高附加值促升级”的产业矩阵。
“村集体经济从2023年7万多元到2024年翻了一番,达到15万多元。”浮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田志宏介绍说。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