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仙都为国家5A景区,坐落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城东7公里处,自隋代起便闻名于世。仙都风景区由姑妇岩、小赤壁、倪翁洞、鼎湖峰、芙蓉峡等景点组成,计有72座奇峰、18处名胜古迹。景区境内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山水飘逸、云雾缭绕,兼有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其中,倪翁洞的摩崖石刻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着五老峰前的柏油小道而行,来到青石砖铺成的小路,沿着初阳山道一直走,有一座三角亭矗立于一片绿丛林;沿着小道拾级而上,一汪清澈见底的湖水映入眼帘,从湖边拾级而下,就来到有名的初阳亭,顺着亭边小道往下走,两边绿树成荫,碧绿溪水绕山而流,在乱石嵯峨处形成一处天然石泉,此处就是倪翁洞的入口了。洞前有石桌石椅,可供游人小憩,据说,古代此处常有文人临泉诵读。初阳洞的洞口较大,有三角巨石覆盖其上,唐代书法家李阳冰任播云县令时,手书“倪翁洞”并镌刻于洞口,后人在此修建“凭虚阁”以保护珍贵的石刻书法,至今石刻完好无损,字迹清晰。
据书载,倪翁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谋士、经济家,《越绝书》称其本名计倪,而南朝裴骃《集解》则注:计然为葵丘濮上人,其先祖是晋国逃亡在外的公子。倪翁曾游历越国,范蠡向他学习并尊其为师。传说倪翁在助越灭吴后遁世隐居,正是隐于此洞,故后人称其为“倪翁洞”。洞内有倪翁侧卧读书的石像,闭目养神的倪翁手抚白猿。
倪翁洞为三洞并连,玲珑剔透,又称“阳谷三窍”。每当旭日东升之时,会有一缕阳光射透三洞,形成独特的景观。该洞的摩崖石刻共有63幅,计唐代2幅、宋代11幅、明代22幅、清代7幅、民国15幅。在李阳冰书写的洞名三角石背面,存有一处宋代陈氏父子石刻,两人相隔五十多年在同一块石壁上留下石刻,父亲的题字为红色,儿子的题字为绿色;父亲的字比儿子的字大约一倍,其用意为儿子对父亲的尊重与敬仰。明代万历年间樊问德题字“旭山”保存完好:“山亦萍踪”由湖广布政司右参政李伯春题写;石刻“枕流漱石”同为明万历年间所留,落款“锡山龚勉万历己丑春,偕同年郑昆岩来游题此。”另有一幅石刻“漱石枕流”为民国邹可权所题。洞内还有缙云知县李业修于清咸丰元年题的“响岩”二字。“天然泉石”则为民国三年陈骏业所题。
保护完好的倪翁洞摩崖石刻,值得人们细心钻研,明悉石刻内容,了解题字人的时代背景,总有意外收获。如李伯春在官运亨通之时到此游玩,为何却题下“山亦萍踪”这种有些看破红尘富贵意味的字?原来,李伯春眼看长江洪灾,百姓流离失所,欲修水利、安民众,提出了许多好建议,但却得不到朝廷重视,有心所感而留下石刻以表心迹。题字后不久,他便辞官归隐。又如万历时在此题下“枕流漱石”的龚勉,是明代贤吏与教育家,在江浙从政时多有建树。而题写“漱石枕流”的邹可权,曾在辽宁从军,因作战英勇获授勋颁章,此后宦游江浙三十年,历任东海等县行政长官。其所著《宁静庐诗稿》中,提到许多抗战时期的事件,对研究抗战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倪翁洞中每一幅石刻背后,都会涉及到历史名人或者历史事件,所以人们说,一个倪翁洞,就是一部活史书。
从倪翁洞的出口拾级而下,就看到君子石旁的问渔亭。“问渔亭”三字系民国年间缙云籍著名金石书画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楼村所书。亭子建在一块形似莲瓣、四面临水的巨石上,名为君子石。君子石上有“君子石”“问渔亭”等题刻。平坦的大石上,问渔亭临溪而立,亭子、白云、绿树的倒影在清清溪水中荡起阵阵涟漪,好一幅天然的墨水画。顺着水边继续走就到了独角亭,亭中有石椅石桌,亭对面的石壁上有民国缙云县长何宏基题写的“朝华焕采”。
缙云仙都胜景是一幅流动的山水画,而仙都的摩崖石刻是画眼,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向往,留下不朽的篇章。 孙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