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揭阳古城的石板路上,独具韵味的历史风貌舒展成画:小桥流水,榕树葳蕤,云水间轻舟卧波,屋舍参差……打铜街骑楼正在重现灰塑风采,进贤门畔林氏祜记祠堂飘出的潮剧唱腔混着孩童欢笑,玉滘溪潋滟水波映着修复中的古码头,夜幕下古城灯光秀璀璨夺目——这幅活态文旅长卷背后,活跃着一群政协委员的身影。从史料抢救到水系修复,从矛盾调解到业态创新,他们以多元视角、务实行动,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跨越时光的活力。
文脉守护:从纸页到街巷的传承接力
去年,榕城区中山街道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古城历史文化主题宣讲暨青年党员团员话古城活动在此开展。活动特别邀请市政协委员、揭阳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中心副主任陈奕波担任嘉宾,他带着对揭阳古城的深厚情怀,向在场参加活动者娓娓道来揭阳的远古文明与古城漫长的历史沿革,引导青年一代主动融入古城的保护发展事业,鼓励他们用年轻人特有的视角去发现和宣传古城之美,让古城与青年实现温暖的“双向奔赴”。
作为一名长期深耕地方文化领域的政协委员,陈奕波始终怀揣着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责任。也正因如此,他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走遍揭阳的城乡角落,四处寻访、钩沉散落的史料。凭借这份执着与坚守,他用735张珍贵的图片和52.5万字的详实文字,精心打磨出一部厚重的地方文史著作——《图说岭南水城》。这部著作宛如一扇窗户,为广大读者全面系统地解读了揭阳古城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人文风俗,生动呈现出揭阳作为“海滨邹鲁”“声名文物之都”的独特魅力,让更多人通过文字与图片,深入了解古城的过往与现在,从而主动融入、积极助力古城的保护与发展事业。
当陈奕波在故纸堆中打捞历史时,市政协委员、市老干部大学校长王葵珠正将文脉传承搬上课堂。她聚焦揭阳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推动老年教育与古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主导将非遗引入老干部大学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行业带头人充实老年教育师资力量;打造英歌、石狮等非遗展柜,持续加强潮剧、潮菜、剪纸等揭阳特色非遗课程建设,助力非遗代代相传。
与此同时,她还通过开展“我看城市新变化”主题征文、文艺公益演出、建言献策座谈会,组织“粽香绵长”“送春联”等暖心志愿服务,在深挖古城文化内涵、讲好古城故事的过程中,带动更多人主动参与古城建设,为文化传播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我们为‘古城揭阳晴雨遮’量身打造的宣传标语是‘一把遮,一座城,一份情’,这句专属标语藏着温暖联结。愿这把晴雨遮成为游客漫步古城的‘移动名片’,让每一次开合,都开启与古城的深度对话……”在揭阳古城保育活化与“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的进程中,市政协委员、揭阳市欣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钟锡銮正带领团队深耕文创领域,将揭阳非遗技艺、新老八景风光、特色民俗及深厚地方人文等独特元素巧妙融合,精心打造出古城晴雨遮、福袋灯、潮汕厝角头钥匙扣等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作品。这些文创作品不仅为古城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持续活力,更成为讲好千年古邑动人故事的鲜活载体。
钟锡銮告诉记者,她带领团队创作的“古城揭阳晴雨遮”,从2021年构思到去年端午节面世,历经了漫长的打磨过程,在伞布的图片选择、伞骨的颜色调配与形态设计等细节上反复斟酌,历经近20次打样,使得最终的成品,既凝练着揭阳古城独特的文化辨识度,又精准契合了现代人对实用功能与美学价值的双重期待。未来,她还将带领团队深挖古城文化肌理,让更多融合非遗技艺与生活美学的古城文创作品走进游客视野,让每一件作品成为连接古今、传递古城风韵的温暖纽带。
陈奕波、王葵珠、钟锡銮等政协委员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深情诠释着对揭阳古城文化的坚守与担当。他们用行动架起桥梁,让古城文化在不同群体的关注与参与中焕发蓬勃生机。
民生攻坚:于矛盾化解中推动古城焕新
在揭阳古城打铜街12号屋前,蔡某紧握着榕城区政协委员、西马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林楚生的手,声音微颤:“林书记,我们家这个情况你都看到了,要不是街道帮忙,这房子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句朴实的话语,正是活力古城改造中政协委员履职的生动注脚,尽显林楚生在一线用心用情服务群众的工作风貌。
自古城改造提升工程启动以来,林楚生作为扎根基层多年的政协委员,始终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努力助推古城保育活化。面对绍兴路、打铜街、元鼎路外立面全面提升改造工程推进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尤其是部分铺户因对工程内容误解、面临经济压力、存在产权纠纷等原因产生的顾虑和抵触情绪,他坚守委员初心,带领街道工作人员迅速行动,把“以人为本”化作破题利器,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温情措施。
面对改造中遇到的复杂情况,林楚生团队坚持“一户一策”原则精准施策。以蔡某一家的困境为例,林楚生在详细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向街道上报相关问题,随后迅速联动住建、民政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经过多轮奔走对接,成功为蔡某一家争取到房屋修缮政策支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最终获得群众的理解配合。
一系列务实精细、饱含温度的举措,成功消解了绍兴路、打铜街、元鼎路外立面改造涉及居民的顾虑,推动大家从抵触转向理解、从观望变为支持,为古城改造的顺利推进凝聚起政府与群众的同心合力。
建言献策:以提案助力焕发古城新活力
“揭阳人文历史跨度千年,建议把潮汕文化、非遗、红色文化三者融入古城规划建设运营中,做活、做新、做精。”“古城里存在的老厝、小巷、手艺,背后都有着鲜活的人文历史,必须精心保护好、利用好,让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焕发新机。”“结合潮汕传统民俗和特色非遗美食,探索打造体验街区、休闲街区、特色产业街区,进一步增强旅游体验,让游客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除了林楚生等奔走在古城建设一线的政协委员外,还有更多委员通过调研视察、提交提案等方式,立足全局、发挥专长、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形成了一批高质量建言成果。这些真知灼见为古城保育活化提供了有益参考,助力千年文脉在新时代持续传承绵延。
去年12月20日,作为揭阳活力古城改造提升工程核心组成部分的揭阳古城水文化(三期、四期)项目全面启动建设,该项目总投资 8156万元,聚焦玉滘溪两岸历史文脉与水城风貌的系统性修复,以玉滘溪、柴街、草街为空间载体,串联古城南北滘水系,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文活”的滨水文化长廊。
今年市两会期间,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揭阳市委员会和九三学社揭阳市委员会分别提交了《关于揭阳古城水系连通、做好“水”文章的建议》和《关于深化揭阳古城保育活化,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得到党政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认真采纳,为千年古城的焕新贡献政协的智慧力量。
从史料钩沉到文脉传承,从矛盾化解到业态创新,从提案建言到项目落地,政协委员们以多元视角深耕揭阳古城保育活化,用实干担当架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他们的智慧与行动,正让千年古城在守护中焕新、在传承中发展,不仅唤醒了沉睡的文脉记忆,更让古城成为承载民生期盼、激活区域发展的鲜活载体。这份“政协力量”,将持续为揭阳古城注入跨越时光的生命力,让“海滨邹鲁”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