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耿马县一则特岗教师招聘公告引发热议:一名笔试17分的考生,和其他两位同样不及格的考生(59.5分、45分)一起入围了小学数学岗位的资格复审。面对质疑,当地教体局回应“因为招考时未设置笔试最低分数线”,而这个岗位又只有三人报考,按规则只能全部入围,程序合规。工作人员坦言该考生“运气好”,但也承认其最终录取概率“极低”。
表面看,是规则漏洞导致低分考生入围。但问题显然不止于规则本身,对比陕西商洛、呼和浩特等地招考教师、公务员明确划定最低分数线,耿马县既没设开考比例,又不划最低分,死抠规则排序,结果全员晋级,17分也能“过关”。程序合规,但让一个考17分的人去教小学,农村教育质量能提升吗?规则是死的,教育的底线可不能是死的。特岗之“特”,是特殊支持,不是“特低”标准。
不过,把账全算在17分考生头上,实在不公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无底线”的规则,本质上还是因为招不到人,只能“矮子头上选将军”,甚至“无将军可选”时只能放宽标准。你看,城里的教师岗常常百里挑一,可耿马小学的这个岗位,报名的总共才三人。冷清的原因显而易见:特岗教师的工作环境偏艰苦,职业发展一眼望到头,没奔头,服务三年后才能争取入编,稳定性差。中国新闻网曾报道,中西部乡村教师岗普遍“招人难、留人难”。优秀人才不愿来、留不住,招聘就可能陷入“没人可选”的尴尬,这时候所谓的“选拔”,自然就变了味。
要破这个局,得两手抓。一手要堵住规则漏洞,守住基本门槛。比如,完全可以设置一个合理的“动态合格线”,把明显不合格的先筛掉,哪怕报考人少。对勉强入围的,面试、试讲更要卡严点。
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岗位吸引力,让好老师愿意来、留得下。这不是空话。待遇实实在在涨上去,毕竟收入是最直接的考量。此外,周转宿舍、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打通“县管乡用”“县管校聘”的编制通道等配套措施也得跟上,让乡村教师不仅“下得去”,更能安心“待得住”,看到职业发展的前景。毕竟,如果岗位足够有吸引力,报的人多了,自然不需要靠“无底线规则”凑数,规则漏洞也就没了存在的土壤。
乡村教育,一头系着孩子的未来,一头系着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合格的引路人,这才是关键。17分入围特岗复试的事件警示我们:提升乡村教育,不能靠降低门槛,必须靠制度“筑巢引凤”,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唯有如此,乡村课堂才能真正托起孩子们的希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2/99/1518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