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报道,男子“阮少平”打着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旗号,在国内游走多年。其编造的 “战斗英雄”“抗疫功臣” 等履历屡屡蒙混过关,并频繁出入中小学和部门机关开展 “励志演讲”“参观指导”等活动。
自曝光以来,有不少媒体在评论中提到,为何轻而易举就能查到的院士称号,却难倒了一大群学校和机关的领导干部?我认为,归根到底不是阮少平假院士的称号和其编造的经历难查,而是根本没人查!为何?因为阮少平作为“假院士”而出席的活动,或许根本不需要一个真院士下场,是真是假,那又如何?学校和机关部门要的不就是阮少平“院士”的名头吗?
“阮少平们”从何而来?从澎湃新闻《起底假院士“阮少平”》的系列报道可以发现,他所参加的大多会议,不过是喊喊口号,“吹吹牛”罢了,并没有多少真材实料需要“劳烦”他以院士的身份展示。比如,某某文化促进会、某某学术线上研讨会等。这些所谓的促进和研讨会议,真的有“真功夫”吗?如果真的是在促进或研讨,阮少平作为亟需专业知识的医学方面的科学院院士,又怎不会暴露?哪怕在某次交流当中,有人提出了一个微小的专业知识,恐怕阮院士都会立即露出“马脚”。说到底,要么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学术水平只流于表面,要么是这些会议只流于形式,不好给专家学者们提供真正的交谈场所。后者是我更愿意相信的,否则不知道还有多少阮少平们寄生在所谓专家学者的名头之下。因此,许多形式主义的活动,便成了阮少平们滋生的“温床”。
更需警惕的是,阮少平多年顶着院士的身份行动,平常难免接触许多专家学者,那到底为何他行骗多年才暴露身份?是专家学者的水平不行吗?我相信,至少真专家学者的学术水平是可以猜到阮少平假院士的身份的。那为何知而不告?这很可能和现如今学术圈的“默契”相关,没人能在严格审查下不犯一丁点错误。所以,就达成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契约。私以为,这不仅会助长学术圈滥竽充数的现象,更可怕的是会让学术圈的“正义感”慢慢消散。
为强化监督与学术自律,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监督举报体系,搭建便捷平台,公开渠道,限时反馈处理结果,查证后奖励举报人。二是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将其纳入培训体系,通过案例剖析、主题活动强化意识,在职称评定等环节签署诚信承诺书。三是落实惩处机制,执行一票否决制,对知假不报者视情节处罚,建立违规数据库并公开曝光,形成有效约束。
应当以阮少平“假院士”事件为切入点,狠狠打击学术的不正之风,让“假院士们”落荒而逃,“真院士们”大获全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99/15187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