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的教学策略探析
发布时间: 2025-08-08 来源: 作者: 谢娜娟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民族与国家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培育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摆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战略部署,不仅彰显了文化传承的深层动力,更为中职思政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思想支撑与丰富资源。


  一、国家重视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 年版)》明确要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致力于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022年,党中央首次将“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此,中职思政课教学需要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感悟,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的教学现状本次线上问卷调查以笔者所在学校 740 名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系统探究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的融合现状,以下举例说明:在了解中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仅有 27.16% 的学生“非常喜欢”传统文化,54.05% 的学生处于“比较喜欢”的程度,而18.7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这一结果表明,思政课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仍需重构,以进一步提升吸引力,深化学生的情感认同。


  又如,在了解学生“对融入思政课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 时,调查结果显示:44.86% 的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堂融入的传统文化内容,但43.92% 的学生仅停留在 “表面理解”,还有 10.14% 的学生“不太理解”,这说明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尚不理想。


  另外,在“了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学生指出教学融合方式单一,近四成学生将其归因于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


  当教与学无法实现良好的双向交流时,教学效果自然难以达到预期。因此,思政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策略,增强教学实效性,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对策探索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需紧跟时代步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教学效果。


  (一)善用网络平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情感调研显示,70.22% 与 68.11% 的学生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平台”及“影视节目”接触传统文化。据此,我校思政课题小组教师与时俱进,与学生保持同步,创建了“文澜思行社”公众号,专注于推送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非遗文化等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拓宽其认知渠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二)趣设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有效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依据新课标,融合情境教学、议题式教学及活动教学法,破解传统课堂吸引力不足的难题。例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经济全球化”主题时,引入湖南卫视《花儿与少年》的片段,借助明星大使的跨国见闻,将“一带一路”的技术交流与贸易繁荣具象化,让学生深刻领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真谛。这类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三)开展小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深化学习效果秉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活动。根据本地传统文化特色,组建“潮汕非遗调查”“民俗研究”等实践小组,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思政教师则需在活动过程中给予悉心指导,确保调研活动顺利开展且富有意义。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作为中职思政教师,我们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厚植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锻造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