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卷着暑气掠过教学楼,七年级的暑假在期末考试结束的铃声中拉开序幕。班里的孩子们像挣脱缰绳的小马,一头扎进网络世界,却没料到,一面匿名“表白墙”会掀起轩然大波。
小方是班里的“特别存在”:她喜欢穿着显个性的裙子来上晚自修,书包上挂着自制的布偶,课间会跑到其他班找同学玩。这份独特像一道无形的墙,让她和同学间总隔着些距离。而打破这层平静的,是纳同学在表白墙上的一句留言:“F同学上次考试作弊得挺爽啊!”
纳同学平时爱传些闲话,此刻带着看热闹的心态敲下文字。与小方素有嫌隙的选同学立刻附和,很快,十几条匿名留言涌了出来。仗义的越同学本想劝和,却写下“她确实有点奇怪”;活泼的兮同学发了个“吃瓜”表情包,觉得只是玩笑。几十条留言像藤蔓般缠绕生长,匿名的掩护下,刻薄的猜测、轻率的附和织成一张网,将屏幕另一端的小方牢牢困住。小方看着那些无端指责,握着笔的手不停颤抖——她明明为了这次考试熬了好几个通宵。那个夜晚,她哭到枕头湿透,凌晨时分,颤抖着拨通了110.第二天,派出所的电话打到了学校。我和主任赶到时,小方正红着眼圈给民警看聊天记录,她妈妈紧紧攥着她的手,指尖泛白。“我没作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小方的声音带着哭腔,每个字都像扎在我心上。安抚好母女俩,我们记下了所有参与留言的用户名,承诺会给她们一个交代。此时,窗外的蝉鸣聒噪得让人心慌。
回到家已是午后,我立刻翻出班级通讯录,逐个联系家长。给纳同学妈妈打电话时,对方起初不以为意:“小孩子网上闹着玩的。”我把聊天记录截图发过去,一字一句解释:“匿名不是护身符,这些言论已经构成诽谤,严重的话要负法律责任。”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传来纳同学带着哭腔的道歉声。
联系选同学家长时,我特意和选同学聊了一会儿,选同学声音极小,紧张中带着央求:“我知道错了。”我没有批评,而是告诉她我看过小方的错题本:“她的草稿纸上写满了演算过程,这是作弊能做出来的吗?”选同学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老师,我就是……就是有点嫉妒她。”
越同学和兮同学的家长很重视。越同学憋着气说:“我当时觉得大家都在说,不说好像不合群。”兮同学也小声道:“我以为发个表情包没事……”我给孩子们讲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告诉他们:“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表情、每句话都要负责任。”
第三天,我通过微信了解小方同学的情况。她告诉我,参与留言的同学依次向她道歉,纳同学很诚恳地说:“对不起,我不该随便说你作弊。”选同学送上自己画的道歉卡:“希望你能原谅我。”小方看着屏幕里一张张愧疚的脸,轻轻说:“我原谅你们了。”随后,表白墙上的内容被彻底删除,家长们也纷纷表示会加强对孩子的网络教育。
这场风波像面镜子,照见了网络时代教育的盲区。当孩子们在虚拟世界里敲击键盘时,他们或许没意识到,匿名不是免责符,屏幕后的每个字符都可能成为伤人的箭。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能只盯着课本里的加减乘除,更要教会孩子如何在网络时代守住底线。匿名的掩护下,孩子们容易忽视言语的重量,而“法不责众”的心理更让他们轻易跟风。作为班主任,我们既要让孩子明白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也要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当我们敲击键盘时,要想想屏幕另一端的人会有多痛。
同时,小方的“特别”也提醒我,班级管理应多些包容。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辰,我们要做的不是磨平他们的棱角,而是教会大家彼此欣赏。这场风波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关于尊重、责任与包容的一课,会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珍贵的教材。
(作者系市第二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