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本科后上大专,以为是玩梗,没想到竟然是真的!”近期,一则有关“本转专”的招生消息引发网友热议。
实际上,类似的“本转专”现象并非孤例。近年来,全国多地均有高职院校成批次招录本科生的案例,其中甚至不乏名校毕业生。面对所谓“逆向流动”,有人高呼“学历泡沫”已经破了,有人认为“高职偏见”正在打破,有人觉得“本科教育”逐渐祛魅。无论如何,当“本转专”从个例变为现象,其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的确值得深思。
“本转专”的争议点首先聚焦在“考不上本科才读大专”“白领优于蓝领”等刻板印象下,专科教育一度被视作高等教育学历链条的末端。
但细看,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拿出的“本转专”专业——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不但前沿,而且紧缺。而青岛市技师学院对接的企业,同样要求学生具备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数字孪生系统操作等技能。这些均是市场有需求、入行有门槛的专业,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传统专科生源可能短时间内难以满足这些“前沿专业”的培养需求。
因此,不少专科院校出现“本转专”现象,其实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看似“逆向流动”,实则是人才市场的“务实选择”;看似是“学历降级”,实则是“能力升级”。
当前,有的本科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一些企业工厂也时常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在人才需求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一张过硬的职业技能证书,更显“含金量”。各地聚焦高精尖产业与急需行业、就业重点群体等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乐业,正是过硬职业技能重要性越发凸显的鲜活写照。
“本转专”现象也折射出青年学子的观念之变。一纸学历远非终点,本科生放下身段选择“回炉”重塑,也是在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重新校准职业坐标,从强调“我有什么学历”,转向拥抱终身学习时代“我能创造什么价值”的新职业观。
时至今日,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应打破“学历至上”的僵化思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唯有关于“本科”与“高职”的讨论回归理性,关于学历与能力的“绑定”逐渐弱化,关于“蓝领”和“白领”的成见得以纠正,“本转专”现象带来的一波又一波“热议”才能自然消解,取而代之的会是更加务实、灵活、多元的人才教育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