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形式即作风,大学不妨在“录取通知书”上多用点儿心
发布时间: 2025-08-07 来源: 大象新闻 作者:

  近日,北京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中的两处表述被指存在语句问题,引发网友关注。对此,北大回应称将接受网友建议并反馈相关部门,后续将研究改进。


  通知书是学校递给新生的第一张名片,也是学校对外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窗口,其意义不言而喻。通知书从起草、审核到印刷,每个环节都应慎之又慎,层层把关,可为何还是错误频出?从主观上看,或许是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没有充分认识到通知书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当成简单的任务,在撰写和校对过程中粗心大意,没有认真核对内容。也有可能是业务能力不足,难以发现和纠正通知书中的错误。


  当然,通知书发放通常集中在特定时间段,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人员为了赶进度,可能会简化审核流程,导致一些错误未能及时被发现。而通知书的制作又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如果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协作不力,也很容易出现信息传递错误或工作衔接漏洞。


  通知书上的错误看似事小,实则反映出大学学风、作风的大问题。录取通知书作为学校正式文件,出现错字、语病甚至错投等低级错误,会让人对学校的治学严谨性产生怀疑,损害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公信力。对于“录取通知书”的接收者来说,也会让新生及家长感到不舒服,觉得学校不够重视他们,影响新生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和情感认同,不利于学校后续的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


  其实,这不是大学通知书首次出现错误。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曾将“报到”写成了“报告”;2024年宜宾学院录取通知书上将“录”字打成“寻”字;2023年巢湖学院将新生报到时间“9月6日”错误印刷为“9月6月”……


  避免通知书出错并不难,关键在于学校是否真正重视。一方面,学校要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确保通知书内容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要优化通知书制作流程,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实行多轮审核和交叉校对,对通知书进行细致审核,避免出现漏洞。


  通知书是大学给新生的第一份见面礼,这份礼物不应带着瑕疵。只有用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对待通知书的制作,才能让它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传递出大学的精神与温度,为新生的大学生活开启美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