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文科缩招后,谁来守护“人何以为人”的命题
发布时间: 2025-08-06 来源: 红网 作者: 郑越文

  今年三月,复旦大学在即将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就宣布了一项重大招生改革:将文科生招生比例从当前的30%-40%大幅降低至20%.如今录取通知书陆续发出,与去年相比,名额减少已成事实,无需夸张的数字,也足以让人感受到风向的坚硬。这一次,舆论不再停留在“文科无用”的口水战,而是逼问一个更严肃的问题:当资源分配只问“投入产出比”,大学是否还有勇气为那些无法立即变现的知识保留座位?


  缩减不是新闻,连续缩减才是信号。过去几年,多所高校陆续压缩文史哲本科计划,复旦并非孤例。背后的推力清晰可感:资金向关键学科集中,就业市场对理工人才的刚性需求,以及高校排名指标对可量化成果的偏好。行政意志、市场选择和学术绩效在这一刻达成默契,共同指向“少而精”的文科。对决策者而言,这是一次效率优先的资源再分配;对考生和家长而言,却像一道突然收紧的闸门。喜欢历史、哲学、社会学的年轻人,必须在更窄的缝隙里证明自己值得被培养。


  然而,效率并非教育的唯一维度。一所大学的声望,从来不只靠实验室的面积和论文的引用率。它还取决于能否在关键时刻为社会提供价值反思与伦理校准。人工智能的边界、城市更新的记忆、技术垄断的后果,这些议题无法靠单一学科给出答案。如果文史哲持续失血,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有用”成为唯一的准入标准,大学与职业培训的界限也将随之模糊。


  有人反驳:文科可以自救,只要主动拥抱交叉学科,就能在理工的框架里找到新位置。确实,近年来“科技伦理”“数字人文”等新方向不断涌现,但它们能够吸纳的学生与师资有限,而且仍依赖传统学科的根基。一旦母体被过度瘦弱,交叉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更重要的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于研究对象,更在于思维方式:对复杂性的容忍、对价值的追问、对长时段历史的感知。这些能力无法通过短期项目速成,也无法被简单嵌入技术流程。它们需要稳定的课程、从容的阅读和足够的师生讨论时间,而这些恰恰与“缩招—限资源—重绩效”的循环背道而驰。


  面对收缩,一些高校管理者把“小而精”挂在嘴边。可现实操作中,“小”易实现,“精”却需要制度配套:长周期评价、非量化考核、跨院系流动,以及足够宽容的学术环境。如果缺少这些支撑,所谓“小而精”容易滑向“小而弱”。我们需要意识到,基础文科的衰退不会立刻显出后果,却会在十年、二十年后显现为公共话语的贫乏和短视。届时再谈补救,成本将远超今天的投入。


  家长与学生的焦虑同样真实。在填报志愿的关口,他们不得不在兴趣与饭碗之间反复权衡。社会理应给予更多元的出路,而不是让“考公”“转行”成为文科生默认的归宿。企业、媒体、智库都应扩大对人文学科背景的招聘,让市场信号不再单一。只有当“读哲学也能找到体面工作”不再是新闻,文科的吸引力才会回归常态。


  当录取通知书寄出,复旦校园里的银杏叶尚未转黄,却已有人急于宣告“文科的秋天”。秋天并非终点,而是下一轮孕育的开始。只要大学仍把“人何以为人”视为终极命题,只要社会仍愿意在喧嚣中倾听思想的风声,文科就不会真正退场。它或许换了一副面孔,或许走向更隐蔽的角落,却始终在提醒狂奔的时代:别忘了我们为何出发,更别忘了我们将抵达何处。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2/97/1518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