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育儿补贴彰显“投资于人”
发布时间: 2025-08-04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育儿补贴彰显“投资于人”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近期公布,补贴覆盖面广、力度大,彰显普惠、公平。据估算,全国每年有2000多万婴幼儿可以领取现金补贴,对于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其减负效果尤为真切。


  全国范围每孩每年3600元,合起来不是小数目。尤其在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当下,真金白银的支持,更显“民生为大”“投资于人”的价值旨归,所传递的生育友好价值导向,将有利于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提升生育意愿。


  当然,生育问题千头万绪,没有哪一项单独的政策是“万能钥匙”。子女托育、住房保障、教育成本等都是育儿家庭关心关切的重点。除了把育儿补贴举措落实好,还应在托育支持、税收减免、住房支持、职场环境等方面下足功夫,推动形成有效的生育激励机制。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工程,瞄准痛点,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以更多温暖举措回应多元关切,才能真正为生育减负、为幸福加分。


  (摘编自《浙江日报》,原题为《育儿补贴彰显“投资于人”诚意》,作者:朱浙萍)


  细节塑造好作风


  “开短会不上矿泉水,会场未饮完的矿泉水一律带走”“建立办公用笔登记制度”……近期,多地党政机关针对细节处的浪费出台规定。其意义不仅在于减少资源消耗,更在于通过细节塑造良好作风。


  一瓶矿泉水喝半瓶扔半瓶,一支笔用一次就换新的……这些零散消耗看似不起眼,累积起来却是惊人的数字。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背后潜藏的思想病灶:把公家资源当无主之物,觉得小浪费无关痛痒。这种心态一旦蔓延,会慢慢侵蚀勤俭节约的作风根基。党政机关决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必须下决心治理。


  治理不仅要筑牢思想防线,更要完善制度约束。必须破除“小节无碍”的误区,让公职人员明白,公家的一针一线都连着公共利益,一分一厘都关乎作风形象。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勤俭节约渗透到工作细节、成为内在自觉。制度上要建立健全全链条管控机制,按需配置办公用品,建立循环使用制度,明确浪费行为的约束措施,从源头上减少浪费的可能性。


  党政机关带头在细节上较真,能形成强大示范效应,带动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摘编自《云南日报》,原题为《对“微浪费”须较真》,作者:周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