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徐女士在微博上晒出的一条电信宽带“欠费催缴”短信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短信显示,因欠费已逾期,徐女士身份证信用材料可能将无法购买高铁、机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影响子女求学、支付宝收付款使用等。宽带欠费逾期后果如此严重?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其“善意提醒”,网友纷纷表示难以置信,更有网友分享自己也曾有被“吓唬”的经历。(7月31日 《温州都市报》)
这则短信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在于欠款短信中提到的无法购买高铁、机票等等,往往是涉及失信惩戒。根据《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5年版)》规定,失信惩戒是指公共管理机构依法依规运用司法、行政、市场等手段对失信行为责任主体进行惩戒的活动,通常被执行人是有履行能力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温州市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确定必须基于相关法律法规,且经相关公共管理机构认定,一般企事业单位不具备相关职能。”而在此事件中,中国电信作为企事业单位显然不具备相关职能。
运营商内部回应也是矛盾的,工作人员称“违约长期欠费、一直没有缴的话,会在个人名下留下征信记录”;办公室负责人称“尚未将这部分内容纳入征信中”,两相对比,我们提出疑问:既然未纳入征信,短信又是怎么回事?其他地区的运营商是否也会统一给欠费用户发送同样的短信?他们是否有权通过这种“可能涉及征信”的话术来达到对普通用户催收的目的?
徐女士的事件不是孤例,2023年,某地运营商用户就曾收到过“欠费影响贷款”的短信,该用户就此事向工信部投诉,最终运营商道歉并修改了话术。宽带欠费作为民事合同纠纷,电信运营商作为企业单位,把普通的用户欠费和经过司法程序认定的“老赖”混为一谈,利用客户的“信用焦虑”来进行催收,岂能称其是“善意提醒”?可以说是一种“信用恐吓”。
宽带欠费属于合同纠纷,与失信行为有本质区别。当用户收到类似短信时,应保持理性,可以通过拨打官方客服或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核实信息,避免被夸大的短信影响。同时,此事件也暴露了运营商对待用户的粗暴态度和责任感缺失,征信的本质是为了维护社会信用,但若是被人当作了催收的手段,恐怕会对社会信用建设造成损失,企业当引以为鉴,规范催缴流程,清楚地告知用户真实情况,避免夸大其词,造成用户的恐慌,以免造成社会信用的损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1/75/1517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