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接到了年卡用户黄女士的电话。黄女士表示自己的女儿被确诊患上恶性横纹肌肉瘤,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家庭负担骤然加重,希望动物园能退还年卡费用。园方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为黄女士办理了退款手续,并发起公益捐助,爱心捐赠5万元。此外,动物园还掏空景观湖许愿池,将池里的12083元硬币当作善款全部捐出。(7月19日 人民网)
“第一次看到许愿池有了实际意义”“许愿池最好的意义是兑现”……动物园的做法,展现了人性的温暖与担当。在游客家庭陷入困境时,园方没有固守冰冷的商业规则,而是主动伸出援手,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文关怀。尤其是“掏空”许愿池、捐赠硬币的行为,将原本抽象的“愿望符号”,具象化为帮助他人的力量,让人们看到了善意的汇聚与传递。
现实中,预付式消费诱发的“办卡易退款难”纠纷并不少见,而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用善意,打破了刻板认知,第一时间办理年卡退款是本分,额外捐赠5万元展现情分,而将许愿池积攒的善款全部捐出,则是对社会信任的郑重回馈。被投入许愿池的硬币,原本承载着游客对生活美好的期许,如今这些期许跨越时空,化作拯救生命的真实力量,善意的二次传递,让每一个微小善念都获得了具象化的价值。
许愿池更多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景观,人们将硬币投入其中,寄托着各自的心愿,而此次,园方工作人员将沉睡在池底的硬币“唤醒”,把无数分散的心愿凝聚成集体的善意,托举起一个幼小生命与病魔抗争的希望。由此,许愿池被赋予了全新的价值,完成了从文化符号到生命守护者的华丽转身,真正兑现了“许愿”的生命意义。
动物园“掏空”许愿池的举动,看似“破例”,实则回归公益本质,善款就应服务于最迫切的需求。而且,需要看到的是,据园区工作人员称:“以往许愿池里的硬币会定期打捞清点,并统一捐给南通市红十字会”。可见,园方“掏空”许愿池是常态,但并未把许愿池的硬币计入经营收入,而是将其视为游客投入的善心,自己则化身为善款的保管方,时机一到就全部捐出去了。
动物园的许愿池被“掏空”了,大众的心灵却被温暖填满。善意不必宏大叙事,一次及时的退款、一笔温暖的捐赠、一场将心愿变现的行动,都能让抽象的“善良”变得具体可感。当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愿意俯身为他人拾起希望,当更多“许愿池”里的善意被激活,社会必将成为更有温度的共同体,让每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并非在独自战斗,而是被无数双手托举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