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239)
杨石魂(1902~1929)。资料相片
杨石魂居住地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中山街道永革社区禁城脚谢义和谢氏祖祠,杨石魂少年和青年时期曾居住在这里。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阿 龙 摄
2017年电视连续剧《热血军旗》中,杨石魂(高登饰)正组织汕头革命群众准备迎接南昌起义军进入汕头。阿 龙 截图
1993年《揭阳县志》载录杨石魂1920年发表在揭阳中学五四运动周年纪念号上的《警告揭阳女学生》文章。阿 龙 截图
杨石魂1921年所写的“十六字令”词手迹。资料相片
1924年杨石魂(左一)、阮啸仙(中后)、彭湃(右一)广州送张善铭(中前)赴俄学习留影。资料相片
普宁市南溪镇钟堂村杨石魂故居仁厚里。
杨石魂(1902~1929),普宁人,潮汕工人运动的领袖、潮汕地区党组织的创建人,在南昌起义部队撤离普宁战区时,部署地方党组织护送全体领导人撤离,并亲自护送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安全转移到香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杨石魂少年、青年时期在揭阳县城居住。2025年仲夏,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来到榕城区中山街道永革社区禁城脚谢义和谢氏祖祠,这里是杨石魂妻子谢雪芳的娘家,也是杨石魂少年、青年时期居住的地方,我们专程探访了这位潮汕党组织创建人光辉的一生。
在声援五四运动中崭露头角
谢奕武,生于1954年,揭阳市工程机械厂退休工人,是革命烈士谢培芳(可回看本系列第33站)的孙子。在谢氏祖祠东巷的1、2号居住了大半辈子,爷爷谢培芳和祖姑父杨石魂的革命故事,他从小就听奶奶讲了不知多少遍,对于杨石魂和祖姑母100年前的往事,他也记忆得十分清晰。
杨石魂,原名秉强,字昌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十一日出生于普宁县黄坑都下社钟堂(今属普宁市南溪镇)一个中医师家庭。
杨石魂的父亲杨汉三是清末附学生员,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他受聘于揭阳县城衙前(今中山路北段)启生药铺(距谢氏祖祠不足200米),经常来榕城坐诊。杨汉三跟谢培芳的父亲谢辉楠是同道好友且是铁哥儿们。杨汉三每次从南溪乘船来揭阳,直接从南窖口进入玉窖溪,过新街桥下拐进谢义和祠前河(即谢氏祖祠南侧内河,今填为下水道),就来到谢辉楠的家门口。杨汉三经常借宿在谢家。他每次来揭阳,多是带上杨石魂。
谢氏祖祠办有私塾明德堂,专门教育谢氏宗亲及亲友的孩子。杨汉三在杨石魂6岁时,就让他在明德堂读书。杨石魂年幼聪颖,11岁时就能作千余字的文言文。就这样,杨石魂在揭阳读了小学,又升上榕江中学(今揭阳第一中学)。
谢辉楠在清末就开始行医,生有2子4女,谢培芳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小的。大哥跟他年龄稍远,杨石魂比谢培芳大两岁,因此他们成了玩伴。谢培芳的四姐谢雪芳年龄跟杨石魂接近,也是跟他们一起玩着长大的。谢辉楠和杨汉三两人见孩子渐渐长大,有意让谢雪芳和杨石魂结为夫妇,两家遂结了姻亲。这样,杨石魂和谢培芳就成为姻兄弟。
两兄弟先后到榕江中学读书,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教育。
在榕江中学读书时,少年杨石魂经常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革命刊物,与进步同学一起研讨时事。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揭阳后,杨石魂在榕江中学组织了学生会,带领爱国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林希孟、谢培芳、许玉磬(可回看本系列第27站)、陈名卿(可回看本系列第226站)等学生走在队伍前头,成为这场爱国运动中的活跃分子。
在杨石魂等学生领袖的倡议下,汕头成立了岭东学生联合总会,杨石魂被推选为岭东学联主席。五四时期,杨石魂领导岭东学联开展爱国斗争,在潮汕地区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创建潮汕党组织
1920年,曾经担任揭阳县立第一模范小学校长的林佑叙(可回看本系列第229站)创办了一所夜间义务学校。林佑叙很欣赏杨石魂在学生运动中的领导能力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热爱,因此拉杨石魂一起来为义务教育出力,聘请他为教务主任。杨石魂虽然比林佑叙年轻10岁,但他十分赞同林佑叙为失学民众提供学习场所,愿意一起参与服务。据1990年《榕城镇志》“林佑叙传”载,夜间义务学校设东、南、西、北4个分教处,每晚7~9时悬灯上课,学生最多时有600多人。选用古今语文、尺牍、珠算为教材,并自编扫盲歌谣,延聘义务教员主课。之后,又遴选第一期毕业生任教。林佑叙与杨石魂经常提着灯笼至各分教处检查,或亲自讲课,风雨无阻,辛苦备至。
当年5月,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杨石魂专门撰写了《警告揭阳女学生》文章,号召女学生们团结起来,实现男女平等,共同参加救国义务。
1920年,杨石魂在榕江中学毕业,考入广州铁路专门学校。在校期间,他感时忧国,决心投身革命。
1921年秋,杨石魂参观广州黄花岗,缅怀在辛亥革命中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受先烈事迹所感动,挥笔写下了四首《十六字令》:“愁,惨澹黄花白骨幽。英雄血,洒遍黑神州。苦,英雄郁郁埋芳土。狮梦酣,几时重起舞。悲,壮志未酬魂已飞。铁身手,空换纪功碑。壮,中原烽火烛天汉。剑光红,鸡鸣已三唱。”革命意气,挥斥方遒,跃然纸上。
1923年,杨石魂在广州求学期间,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新学生社和青年团,任共青团广州地委训育主任,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潮汕状况的报告”。
1924年,杨石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期间,他结识了阮啸仙、彭湃等人,革命思想日趋成熟。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讨伐盘踞在惠潮梅一带的军阀陈炯明。杨石魂受党组织委派,回潮汕开展青年和工农运动,建立党团组织。3月,中共汕头特别支部成立,杨石魂任支部书记,成为潮汕地区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
1926年,中共潮梅特委改称中共汕头地委,杨石魂任地委委员兼工委书记。同时,他还兼任汕头市总工会委员长。
身陷囹圄,不屈不挠
其时,为国共合作时期,但国民党右派频频挑起事端,破坏合作。
1926年冬,揭阳右派的帆船工会、搬运工会与左派的轮渡工会发生利益冲突,引起摩擦纠纷。为加强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揭露右派的阴谋,作为汕头市总工会委员长的杨石魂,于12月11日到揭阳解决两派矛盾,当晚宿于县城张园旅社。杨石魂从1919年领导揭阳学生声援五四运动起,到后来参与创办夜间义务学校,上台讲课,逐渐成为揭阳县城群众熟知的人物。揭阳右派头目指使流氓地痞于当晚8时到张园旅社,很快就认出了杨石魂,迅速绑架了他,强行带往他处。隔天上午7时,又在城隍殴打县商民协会交际部的张浦南,并挟送县公安局,一路连续毒打,致张鼻梁凹陷,鲜血直流,伤势严重。后张浦南虽被放回,但杨石魂下落不明。社会各界闻知此事,忿慨万分,纷纷集会示威请愿,声讨右派势力的恶劣行径,要求当局查办凶手,救出被绑架者。
13日,在中共揭阳县部委的领导下,附城30余乡2万多农军及农会会员从四面八方开进县城,由农会武装守住5个城门,游行队伍直接行进至衙前大街。县长丘君博见群情激愤,不得不与工农代表谈判,表示负责追究此事。
为迅速救出杨石魂,各界群众派出佘德明等103名代表,租“大兴”号揭汕电船,赴汕头向潮梅警备司令部代司令何辑五请愿。
中共汕头地委立即派地委委员、农运书记彭湃亲往揭阳开展营救工作。汕头市各界人民团体也组织集会游行,发出通电抗议,要求潮梅绥靖公署援救杨石魂。潮安县的潮汕铁路工会对此率先决定罢工。潮汕各县代表迅速到汕头聚会,到国民党汕头市党部召开援救杨石魂会议。何辑五在革命群众的压力下派员与各界代表会面,谎称不知此事。在场邮电工人代表立即当面指证:潮梅警备司令部曾向揭阳驻军电话指示,知道杨石魂被绑架囚禁情况。谎话当场被击破。国民党潮梅警备司令部不得不答应责成揭阳县调查处理此事。
彭湃在抵达揭阳后,于第二天上午在榕江中学礼堂召开揭阳各界群众营救杨石魂大会。在革命群众浩大声势逼迫下,揭阳地方反动势力情知不妙,只好暗中透露杨石魂被囚禁地点给一个嫁至潮阳县柳岗乡(今属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的榕城东门妇女。在这个妇女提供出线索后,杨石魂的亲属前往柳岗,终于救出了被绑7昼夜,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杨石魂。谢辉楠和杨汉三把杨石魂接到谢氏祖祠救治。几天后的冬至日,揭阳县党团组织和革命群众以及亲友到谢家庆祝杨石魂获救,杨家特别煮了冬节圆招待客人。在两位父亲共同医治和精心照顾下,杨石魂康复返回汕头继续革命工作。因革命工作需要,自此没再返回揭阳,倒是妻子赶到汕头协助他的工作和生活。
指挥撤离行动,做出巨大贡献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革命力量和共产党员。反革命浪潮迅速推至广东,潮汕的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逮捕并杀害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杨石魂被悬赏通缉,后在革命同志的掩护下转移到市郊农村。
根据党组织的决定,杨石魂将汇集在一起的农民自卫军和工人武装组成工农自卫军,将队伍带到普宁,参加了普宁“四二三”围攻县城(今洪阳)的武装暴动,并协助成立了普宁县临时人民政府。后率工农武装与海陆丰农军汇合,组建东江工农自卫军,彭湃为总指挥,杨石魂先后任副总指挥、党代表。
1927年7月,杨石魂按党的要求重回潮汕,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汕头市委书记,部署重组工农武装,恢复农会。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两万余人,发动了南昌起义。9月,南昌起义部队先后撤退到潮州、汕头,杨石魂率汕头农军策应起义部队,释放被关押的革命同志。
9月28日,南昌起义军兵分二路,向山湖(今玉湖)、汤坑挺进。是日中午,史称汾水战役的惨烈战斗打响了!起义军以6000之兵,敌国民党反动派用精良武器装备起来的1.5万之众,最终失利。
10月1日,起义军从炮台京北渡渡过榕江,撤至普宁流沙。3日中午,在流沙教堂西侧厅,周恩来带病主持了起义军南下部队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史称“流沙会议”)。
流沙会议开至当天下午4时许,突然接到普宁农会会员报告敌军前来截击的情报。周恩来宣布会议立即结束,命令起义军各领导干部率部队向海陆丰方向转移。部队在行至池尾钟潭村后莲花山时,遭到敌军陈济棠部的截击。这时,周恩来因患疟疾,正发高烧,在这危急关头,他仍坚持与叶挺指挥部队作战。由于天黑,队伍被敌军拦腰截断。
莲花山战斗过后,起义军领导人周恩来、叶挺、聂荣臻3人与部队冲散。中共东江特委委员杨石魂迅速指挥普宁农会会员展开搜寻营救,第一时间找到3人。随后,杨石魂护送他们越过大南山,在地方党组织的掩护下,经惠来转陆丰甲子、南塘金厢乡,于10月底由海路安全到达香港。
南昌起义部队的其他领导成员,在普宁当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的掩护下,全部安全撤离战区。普宁党组织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受命赴鄂,慷慨捐躯
杨石魂护送周恩来到达香港后,同广东省委取得联系,想方设法掩护和倾心护理病重的周恩来治病。
1928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派杨石魂以省委巡视员身份,到湛江地区检查工作,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兼湛江特委书记。9月,调任中共北江特委(今韶关地区)书记。11月16日,杨石魂到香港出席中共广东省委第二次扩大会议。12月6日,在省委扩大会议上,杨石魂在省委常委中分工负责宣委和农委(即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和省委农委书记)。
1928年12月下旬,杨石魂与夫人谢雪芳(化名熊婉仙)由香港坐船到上海,下榻五马路乐群旅社。中共中央负责人向他布置了到武汉重建湖北省委的任务。杨石魂服从组织调遣,不避艰险,于1929年2月中旬到达武汉,出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秘书长,积极开展地下斗争。因斗争环境十分险恶,杨石魂到武汉才两个多月,于5月初在省委办公处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后壮烈牺牲,时年27岁。
杨石魂的两个弟弟,也都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杨石魂牺牲的消息传出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十分痛惜。
谢雪芳在杨石魂被捕时得以逃脱,在白色恐怖中,她不敢返回家乡夫家和娘家,怕连累家人,在逃难中化名汪雪芳,最后留在南昌,直至好多年后才敢寄信回家跟娘家人取得联系。杨石魂和谢雪芳的女儿杨彩珍,在谢培芳妻子杨思苹抚养下长大。杨汉三则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
新中国成立后,在揭阳县民政部门的多方寻找下,谢雪芳得以返回揭阳,姑嫂、母女相认,物是人非,涕泪滂沱,令人不胜唏嘘。
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和政府以及聂荣臻元帅本人及家人,对杨石魂的亲属都深表真切的谢意和无微不至的关怀。1952年8月13日,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给杨石魂的父亲杨汉三来信勉励。表彰杨老“三子均为革命牺牲,实属无尚光荣”。与此同时,周总理还以个人名义寄了200元给杨汉三以表其对烈士亲属的深切关怀。
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邓颖超邀请杨石魂的三弟媳方锦霞及其侄杨世辉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中南海接见他们并合影留念。
据杨石魂的妹夫解放军报原副总编、少将庄汉隆回忆说,聂荣臻元帅一家对杨石魂家人十分关心,曾多次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表达了对杨石魂深深的怀念。
原全国侨联副主席方方对杨家亲属关怀备至,几乎每年都要给杨家亲属寄送礼品,以表对烈士的缅怀和对烈士亲属的深切关怀。
陈文昭,榕城区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揭阳市榕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一书的编委会成员,在谈到杨石魂的革命事迹时说:“杨石魂是揭阳党史的重要人物,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时期,他都披荆斩棘奔走在革命道路上。他指挥普宁地方党组织并亲自参与营救南昌起义部队全体领导成员安全撤离战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将幼女托付给亲人看护,自己和妻子义无反顾接受上级党组织的安排,不顾白色恐怖的重压,前往湖北重建当地党组织,真可谓披肝沥胆、义薄云天。他这种为中国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熠熠生辉,值得后人永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