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这句话精准揭示了文学创作中 “含蓄” 与 “精妙” 的辩证关系。
近日品读尹海军谜友所作的“哪吒”谜,竟生出几分妙趣共鸣。这则谜作是:谜面:与那吕布没一毛关系(神话人物)
谜底:哪吒
以《文心雕龙》的艺术标准审视,笔者认为此谜有三妙。
其一,“练字”精当。谜作深谙 “缀字属篇,必须练择”(《文心雕龙·练字》)之理。谜面中 “与” 字为引,看似闲笔实则勾连全局;“那”“吕” 二字明写,却暗伏拆字玄机 ——“吕” 分二 “口”,“那” 存本形,正如《熔裁》篇所言 “规范本体,剪截浮词”,无一字冗余。“没一毛”三字更见锤炼功夫,“没一” 将 “毛” 限缩为 “乇”,以简驭繁,尽显“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章句》)的凝练之美。
其二,“隐秀”相生。作品深得“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隐秀》)之趣。谜面“与那吕布没一毛关系” 以日常口语为表,暗藏 “那、口、口、乇” 四字素的离合逻辑,此为 “隐”;谜底 “哪吒”一旦揭晓,字字皆能从谜面拆解中寻得依据,如明珠出匣,此为 “秀”。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构思,恰合刘勰所推崇的“文外重旨” 之境,于通俗中见深邃。
其三,“比兴”自然。整个谜作暗合“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兴》)之法。以“吕布” 这一熟知历史人物为引,借“没一毛” 的生活化表述触发联想,将抽象的字素拆解转化为具体的逻辑链条,使“哪吒”的扣合如水到渠成,毫无牵强之感,正如《物色》篇所云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吕布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素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之称,他与坐骑赤兔马皆是那个风云时代的传奇象征。哪吒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著名神仙,“哪吒闹海” 的故事广为人知。这两个本无关联的形象,在谜作中却被天衣无缝地缀合在一起。
作为非遗项目之一,灯谜深受大众喜爱,男女老幼皆能乐在其中。若论及教学推广,此谜更具不可多得的现实价值。对于初学者而言,其优势有三:一是逻辑清晰,从 “吕” 拆 “口” 到 “毛” 去 “一” 得 “乇”,步骤分明如按图索骥,易于理解离合手法的基本原理;二是意象通俗,“吕布”“哪吒” 均为大众熟知的文化符号,降低了认知门槛;三是趣味盎然,将枯燥的字素拆解融入故事性谜面,契合《文心雕龙·体性》中 “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 的教化理念,让学习者在趣味中领悟汉字结构之妙。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