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偏袒”一词,今义指袒护双方中的一方,有失公允。但其原意是坦露一只臂膀。在先秦时候,古人通常在参加重要典礼时,会脱下左边的衣袖,露出左臂,这是一种礼节。
在汉朝的时候,开始用脱衣服袖子的方式来表达立场和偏好,这是汉朝大将周勃的首创,载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吕太后本纪》。
西汉初年,在高祖刘邦手下有一员勇猛大将,名叫周勃,他是西汉开国功臣,追随刘邦起事,作战英勇,为人刚正憨厚,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太尉,他在军中甚有威望,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临死时,深知有人想篡位夺取刘氏天下,因而对周勃寄予极大的希望,曾说道:“安刘氏者,必勃也!”
果然在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大力培植吕姓家族的势力,刘氏天下面临着基业难保的局面。周勃想到高祖刘邦的重托,决心夺过吕后的兵权,恢复刘氏的帝业。他把军士召集在一起,宣布了自己的主张,对士兵们说:“想我周勃备受高祖厚恩,你们也是吃着先帝的俸禄。现在朝政混乱,我们应该站出来,你们凡是拥护吕后的,就脱掉袖子,露出右臂(‘右袒’);凡是拥护刘氏的,就露出左臂(‘左袒’)!”他的话刚一讲完,兵士们都齐刷刷地扯下衣袖,露出了左臂,表示拥护刘氏,听从他的指挥。过了不久,在周勃的努力下,吕后家族的势力被打垮了,刘氏的天下得以巩固。
后来,清朝小说中大量出现偏袒可以修饰人的时候,如“偏袒穷人”(清《九尾龟》)、“并非朕偏袒于你”(清《施公案》)等,偏袒就变成不公正地袒护、偏向的意思。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