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高校录取通知书竞相上新,掀起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创竞赛”。天津大学以“‘天大’好事”的谐音梗传递喜悦,中国人民大学用一盏书灯照亮历史画卷,复旦大学将非遗潞绸与校庆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甚至把新生名字送上太空……这些创意令人惊叹,却也引发思考:当录取通知书越来越像“文创产品”,高校究竟在传递什么?是教育精神的凝练,还是流于形式的营销?
录取通知书的演变,折射出高校对自身形象的重新定义。过去,它仅是一纸“入学凭证”,如今却成为大学精神的“微型展览馆”。中国人民大学附赠《大众哲学》,让新生在入学前触碰“实事求是”的思想底色;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葫芦扩香器飘散药香,传递“悬壶济世”的传统医德。这些设计并非单纯追求视觉冲击,而是试图回答一个根本问题:这所大学因何而立,又因何而兴?
然而,部分高校的“内卷”已显露出偏离教育本真的风险。卫星盲盒、生涯桌游、AR动画……当技术手段越来越炫目,人们不禁质疑:录取通知书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传递精神”还是“制造噱头”?我们需要警惕某些高校将资源倾注于通知书的“网红化”,忽视课程质量、师资建设等“内功”。这种本末倒置,恰如“买椟还珠”——包装再精美,若内核空洞,终难经得起时间检验。
要让录取通知书真正成为“大学第一课”,需在创新与传承间找到平衡。一是回归简洁,以厚重替代浮华,真正的教育尊严,无需过度装饰。二是回归专业,让特色自然流露。农林院校可附一包种子,喻示“扎根大地”的学科精神;工科大学或赠一枚精密零件,象征“精益求精”的工匠传统;师范大学不妨嵌入一封毕业生手写的教书心得,传递“学为人师”的信念。专业特质,应成为最好的设计语言。三是回归真诚,以对话代替宣传。与其堆砌工艺,不如由校长亲笔撰写寄语,直抵心灵的对话,远比华丽包装更有力量。
录取通知书的“创意竞赛”终会降温,但大学对精神的求索永无止境。当新生们拆开华丽的包装后,高校更该用四年的时光证明:那些通知书上的图腾与誓言,不是营销话术,而是值得托付的信仰。最好的录取通知书,不在它被拆开的那一刻,而在它被毕业生珍藏一生的那一刻。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1/51/15134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