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擂茶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镌刻在客家人骨子里的文化印记。
揭西擂茶以茶入膳,兼具饮用与食疗功能。
刘朝星在讲解并演示擂茶制作技艺。
在粤东莲花山南麓的揭西县,一碗擂茶承载了世代揭西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守望。这是属于揭西人的生活智慧,当陶钵与擂棍碰撞的一刻起,当茶叶、芝麻、花生等材料在研磨中散发出复合香气,当茶浆与沸水融合后氤氲出甘香扑鼻的茶雾,这份跨越历史的传世匠心也勾勒出揭西人翘首以盼的人间烟火。2007年4月,揭西擂茶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揭西擂茶获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溯源 擂茶的迁徙记忆
每一碗擂茶,都盛放着世序沧桑的迁徙记忆。揭西擂茶的历史脉络,与客家人的南迁史紧密交织。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过多次南迁。客家人的祖先原本居住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中原地区,自唐以来,中原茶文化盛行,据《封氏闻见录》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在《膳夫经手录》中也有提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
后来,客家人因为战乱、饥荒等原因大批南迁,其中一支来到了揭西,把中原盛行的茶文化带进这片莽莽苍苍的山林之中。当时的揭西地区长期弥漫着瘴气,为了强身健体、祛风驱寒,客家人总结出独特的“擂茶”疗法,在经历一天的辛苦劳作后,他们会喝上一碗擂茶以驱散疲劳、消滞解暑,正是这样,客家人才如此钟爱擂茶,并把擂茶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品茗 擂茶的匠艺流芳
揭西擂茶种类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茶:“净茶”“菜茶”“饭茶”“米骨茶”“烳米茶”“米呈茶”“七样菜茶”和“十五样菜茶”。制作揭西擂茶的主要工具只有擂棍和陶钵,但是它的配料却十分丰富。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揭西擂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朝星向记者展示了制作擂茶的九种材料,分别是薄荷、金不换、紫苏、苦枥芯、香菜、芝麻、花生、茶叶和盐。他先将薄荷、金不换、紫苏三样材料切碎炒熟,放入陶钵中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茶叶与少量白开水,继续研磨至浆状。随后,根据客人喜好加入苦枥芯、香菜、芝麻、花生等材料,研磨增香。整个研磨过程持续了15分钟以上。
“擂茶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刻在我们客家人骨子里的文化印记。”刘朝星一边用擂棍在陶钵里缓缓研磨着茶叶和芝麻,一边感慨道,“我们这辈人守着这份手艺,就是想让年轻一代也能尝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味道,把擂茶的技艺和文化,稳稳当当地传下去。”研擂好的茶浆加入适量的盐,再根据人数冲入煮沸的开水,一钵甘香扑鼻的擂茶汤便制作完成了。
在揭西人的生活中,擂茶是重要的礼仪载体,凡婚嫁寿诞、亲友聚会、邻里串门、乔迁新居、高考中榜等,热情好客的揭西人都要请喝擂茶。大碗敬,小碗添,在茶香弥漫的愉快气氛中,主客同欢,其乐融融。时光荏苒,一代代揭西人的接力传承让擂茶文化和客家礼仪水乳交融,也让擂茶突破了普通食物的范畴,成为记录揭西人生命旅程的重要符号。
破圈 擂茶的时代突围
时代发展的浪潮裹挟着新鲜事物奔涌而来,揭西人的饮食习惯也在岁月流转中悄然焕新。如今的擂茶,已从昔日的主食逐渐演变为一种休闲食品。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机器搅拌正逐步替代传统的手工研磨,使得掌握古法制作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刘朝星对此感慨:“制作擂茶得有耐心,磨得越细,擂茶才越香。”
为提高揭西地理标志的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搭建地理标志保护和发展交流平台,发挥不同市场主体在地理标志品牌培育中的作用以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揭西县多措并举推动擂茶技艺传承发展,强化揭西擂茶地理标志建设与使用,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链园合一”茶叶产业布局,推动揭西擂茶行业与茶叶产业形成双赢格局。
目前,具备较高生产工艺水准和较强商品开发意识的擂茶市场主体正逐渐增多,位于揭西河婆的擂茶文化街见证了这一切。擂茶文化街位于河婆街道横江河下段古塔路位置,北至宝塔路路口,南至河婆桥桥头,街上的擂茶雕塑、立体展牌为来来往往的游客们娓娓讲述着擂茶的故事。如今,越来越多的擂茶商户进驻擂茶文化街,外地游客在欣赏街景的同时,也能点上一碗擂茶、几道揭西特色小吃,细细品尝一番。“我们从湖南过来,在揭西这边游玩,听说这条街的擂茶很正宗,我们就过来试一下。”正在品尝擂茶的张女士说,“擂茶文化蕴含着生生不息、团结向上的意义,这也是客家人对生活哲学的一种追求。”正如揭西县文化馆馆长贝舒莉所说:“一碗擂茶,喝得出客家人的坚韧品格,品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气度。我们希望借此让世界看见,在广东的山水之间,有这样一道跨越历史的文化珍馐。”
非遗名片
揭西擂茶是客家人传统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以擂钵、擂棍研磨茶叶、芝麻、花生仁等原料制成茶汤,兼具饮食与保健功能。其原料就地取材,暗合中医养生理念,兼具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等功效,更深度融入客家婚嫁、乔迁等民俗礼仪,成为族群认同与情感联结的文化符号。揭西擂茶制作技艺于2007年4月被列入首批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撰文:姚 迈 摄影:郑楚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