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文旅热背后,我们为什么买单?
发布时间: 2025-07-14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王志高

  日前 ,在“文商旅体超级场景”共创计划交流活动上,有嘉宾说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城市抢着上央视打广告,现在争着让电视剧来拍;以前发宣传片,现在追着网友的短视频跑。”这变化背后,藏着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当屏幕里的山水草木、市井烟火能变成脚下的路、手中的味、心里的暖,文商旅体的“超级场景”才算真正活了。


  影视剧带火城市早已不是新鲜事,但从前是“追着镜头打卡”,现在是“跟着故事走进”。宁夏的戈壁滩因《山海情》有了温度,大理的凤阳邑因《去有风的地方》飘起咖啡香,阿勒泰的草原因《我的阿勒泰》成了年轻人的诗和远方。这些爆款剧的共同点,是把城市当“主角”而非“背景板”:不是生硬塞几个地标,而是让观众在主角的喜怒哀乐里,触摸到当地的风、土、人、魂。《去有风的地方》拍之前就把大理的非遗、节庆揉进剧本,拍时改了街景、建了民宿,播后还持续运维“谢之遥院子”。这种“内容即场景”的思路,让剧集从“一次性消费”变成“持续性记忆”——游客不是来看风景,而是来找自己心里的故事。


  短视频的“种草力”更让人感慨:现在年轻人对城市的认知,可能来自荣昌方言的烧鹅摊,来自滨海新区的“左右哥”,来自漳州的“漳州很OK”。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片段,比任何精心剪辑的宣传片都更有穿透力。无忧传媒的“短视频策划官”机制更绝:找本地退休模特拍旅拍,让非遗传承人当主角,甚至拉着吴克群一起玩梗。当短视频从“博眼球”变成“说真话”,城市就从“被介绍”变成“被对话”——游客不是被说服的,是被打动的;不是被安排的,是主动选择的。


  但热闹背后得想明白:爆款易得,长红难求。一个剧火了能带火一座城,可当热度退去,靠什么留住人?《人生一串》拍了三季,不仅让烧烤摊火了,更推动了夜经济政策落地;《快乐再出发》把象山的农耕、非遗、民宿串成线,让“快乐村”年接待50万人次。这些案例的秘诀,是把内容变成“动力系统”:不是拍完就走,而是让内容扎根土地,生长出民宿、市集、手作体验;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让用户参与进来,变成“共创者”。就像大千影业开发的“AI文旅微剧生成系统”,用户能选角色、编故事、订路线,把“看内容”变成“造内容”。


  说到底,文商旅体的“超级场景”,本质是“人的场景”。当城市学会用自己的故事说话,当内容从“吸引眼球”变成“连接人心”,当每个游客都能在街头巷尾找到属于自己的“剧中片段”,这样的城市才不会只是“网红”,而是“长红”。毕竟,人们为风景买单只是一时,为故事买单才是一世;为打卡停留只是瞬间,为共鸣停留才是永远。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