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患者表示,饭后上腹胀痛、嗳气(打嗝),且用药之后症状反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普宁市中医医院门诊科医生陈潮铭表示,从西医的角度看,反复腹胀、打嗝等症状,多考虑为慢性胃炎;从中医角度来说,属于中医学“胃痞”“胃痛”等病证的范畴。他提醒,患者在日常需要注意健脾养胃疏肝。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据了解,慢性胃炎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寒客肠胃,或过饱导致脾胃损伤,继而湿热内生引起。此外,恼怒或抑郁等不良情绪也会导致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为并无特异性的上腹饱胀不适、嗳气、食欲减退,或兼无规律性的上腹疼痛,在疾病后期常出现乏力、短气、厌食、形体消瘦、贫血、长期腹泻等。因此,必须重视慢性胃炎的治疗与预防。
陈潮铭解释道,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整个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需要依靠脾胃的运化吸收。一旦脾胃出现问题,气血来源不足,身体各个器官缺乏气血的供养,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其中,肝和肺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理论认为,肝和脾是相克的关系,脾一旦弱了,就容易受到肝的“欺负”。因此,脾胃有问题的病人,往往会出现一系列情绪方面的问题,比如容易生气,暴躁。另外,脾属土,肺属金,两者是相生关系,所谓“脾旺四时不受邪”。脾土弱了,肺金因缺乏脾土的滋养,对四时节气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生病频率便会变高,吃药的频率会增加,药物对脾胃的伤害也随之提高,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所以,经常生病的人,往往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来增强体质,正气足了,抗病能力也就强大起来。
肠胃保健中医有妙招
中医在治疗消化性疾病方面,积累了千年的名医经验,底蕴深厚,优势很突出,治疗手段很丰富。陈潮铭介绍,从宏观上说,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从微观上看,还可以继续细分为健脾消食,和胃益气,疏肝健脾,理气止痛,疏肝解郁,养阴,制酸,温中健脾,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推腹、点揉穴位可起到肠胃保健的作用。
推腹 取坐位或仰卧位,搓热双手,用中间三个手指肚按压肚脐上部,紧接着按揉并旋转3圈,沿顺时针方向到第二个点,两个点可以距离3厘米,按压加按揉结合,逐渐绕肚脐一圈,可以操作20~50次。
点揉中脘穴 取坐位或仰卧位,用食指或中指点揉中脘穴(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处),持续约1分钟。也可以取仰卧位,将右手掌心重叠在左手背上,左手的掌心紧贴于中脘穴上,适当用力揉按30~50次。具有健脾益胃、调理中焦、降逆和胃的作用。
点揉足三里 腹部的疼痛或者胀满可以通过对足三里的刺激来达到一定治疗效果。可取坐位,用大拇指点按,适当用力揉按30~50次。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胃炎、肠炎、溃疡病、胃下垂、消化不良以及便秘的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