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时代少年团计划于7月25日和26日在大连举行演唱会。然而,演唱会门票尚未开售,举办地附近的酒店住宿费用却出现大幅上涨。记者搜索该酒店发现,6月30日晚,酒店奶油风大床房一晚价格为111元,而到了7月25日至27日,同款房型价格已飙升至5570元一晚,涨幅高达50倍。此外,休闲麻将房的价格也从162元上涨至14367元,涨幅高达88倍。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粉丝薅我们羊毛,我们为什么不能薅粉丝羊毛呢?你可以不买我家啊。(7月2日 大象新闻)
时代少年团大连演唱会引发的酒店价格暴涨事件,将演出经济中的供需矛盾再次暴露在公众视野。从飙升的房费,到酒店工作人员“你可以不买我家”的强硬回应,这场争议折射出当前市场环境下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权益失衡。
类似的价格异常波动在其他领域同样屡见不鲜:在考研、考公等重要考试期间,不少考生遭遇过预订好的酒店临时通知“歇业”,退订后却发现价格已翻涨数倍。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一个问题:在明码标价的合法外衣下,商业行为是否应该设置必要的约束?
从法律层面看,酒店的价格调整确实处于灰色地带。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对酒店房价设置涨幅上限,只要做到明码标价,就很难认定为违法,大连市场监管部门的回应也印证了这一点。这种制度空白使得部分商家得以利用特殊时期的供需关系获取超额利润。
然而,合法性与合理性之间往往存在落差。酒店工作人员解释称,许多消费者会提前低价锁定酒店房间,若最终未抢到演唱会门票,就会选择退房。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酒店的正常经营。如此看来,酒店方提出的“防御性定价”策略具有一定的商业合理性,但实则暴露了经营理念的偏差。将价格抬高数十倍来“筛选真实客户”,本质上是一种转嫁经营风险的行为。更值得玩味的是,酒店指责粉丝“薅羊毛”的同时,自己却在实施更大规模的“剪羊毛”操作。这种双重标准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深入分析这类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演出经济、考试经济等特殊场景下的需求刚性,使消费者处于议价弱势;其次,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市场失灵;最后,监管滞后导致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失效。特别是在粉丝经济领域,消费者的情感投入往往掩盖了理性判断,为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短期内,建议主管部门建立价格异常波动预警机制,对特殊时期的服务价格实施临时性指导;平台方应完善预订规则,设置合理的取消政策。中长期来看,则需要完善相关立法,明确特殊时期的价格行为边界,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建设。
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既需要尊重价值规律,也需要必要的规则约束。当“明码标价”异化为宰客的护身符,当“供需关系”沦为牟取暴利的借口,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整个市场的公信力。这起事件应该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在保障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守住商业的道德底线?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行业能否行稳致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94/1509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