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几千块钱,我宁可不要也不会这么折腾。”近日,谈及为了提取、继承父亲生前银行账户内的存款,北京的张女士无奈地说道。她表示,为了证明“我父亲是我父亲”,继承父亲生前银行账户内十多万元的存款,她跑了好多趟,耗时一个多月都无法解决,最终只好通过起诉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请求法院出具调解书的方式,最终获得了父亲的遗产。(5月12日 《广州日报》)
案例中,尽管张女士已经提供了其父母的结婚证以及自己的独生子女证,但银行方面表示,仍然无法确定张女士和父亲的亲子关系。张女士为了继承父亲的银行存款,不得不将年迈的奶奶告上法庭。这一行为虽然在法律程序上是合理的,但从情感和伦理的角度来看,无疑是无奈且痛苦的。
张女士的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为已故亲属取款难”的事件屡见不鲜。其背后反映出在遗产继承的现实操作中,银行的严格要求与取款人的实际困境之间存在显著的矛盾,而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失衡。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其严格要求按制度流程,是为了确保存款的安全性和合法性,防止他人冒领,这是其职责所在。然而,这种制度设计在执行过程中,却未能充分考虑到取款人的实际困境和情感需求。例如,一些家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提供完整的亲属关系证明,或者公证手续因材料缺失而无法完成。在亲人离世的悲痛时刻,取款人不仅要面对繁琐的手续,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制度设计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失衡,使得许多人在面对遗产继承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一问题反映出的是制度设计与现实问题的脱节。制度的执行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应更多地考虑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银行和相关部门在制定规则时,往往过于注重形式上的合规性,而忽视了取款人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不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取款人的困境。
此外,这一问题也暴露了社会在遗产继承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许多取款人在面对银行相关业务的严谨要求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因为缺乏法律知识而陷入困境。这种信息鸿沟,使得取款人在处理复杂法律程序时较为被动,难以找到更优解决方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办理。
如何避免制度成为亲情的绊脚石?我们需要在二者之间,不断寻找一个平衡点,让制度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同时,相关部门应以现存问题为切入点,重新梳理审视现有制度,通过更周全的考量与更人性化的设计,推动问题逐步化解。唯有如此,方能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让制度既有守护安全的力度,也不失温暖人心的温度,让亲情不再被制度的枷锁所束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9/57/1495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