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智驾”更名不能一“更”了之
发布时间: 2025-05-13 来源: 红网 作者: 彭勇

  近日,小米、华为、比亚迪等多家新能源车企集体将原本宣传的“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如小米SU7将“智驾Pro”更名为“辅助驾驶Pro”,比亚迪“天使之眼”将“高阶智驾”更名为“驾驶辅助”。更改宣传话术固然简单,但若妄图一“更”了之,若是以“智驾”更名来规避风险、逃避责任却是不可取的。


  “智驾”更名是必然结果也是必须要求。根据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公布的数据,我国已有50多个城市、33家车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随着社会对自动驾驶的关注,部分车企用“L2+”“L2.9”等宣传话术让消费者对“智驾”盲目信任。实际上,按照我国2022年实行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L0到L2级为辅助驾驶,而真正具备自动驾驶性能的L3级、L4级技术则处在试点阶段,只能在限定区域内上路通行,而当前并无L3级汽车获得准入许可,因此各大车企的“过度包装”被现实戳破是必然结果。今年4月,工信部联合公安部发布通知,要求车企禁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明确L2级系统的责任边界,强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政府部门的主动出击也是导致“智驾”更名的直接推手。


  “智驾”更名应当更规范、更理性。政府通知一经公布,各大车企手忙脚乱“改作业”,既让人啼笑皆非,更发人深省、令人忧虑。车企是否本就清楚“自动驾驶”划定边界,故意用模糊说法来掩饰真相、愚弄大众。同时车企“连夜改名”是否经过专业机构的资质认定,还是又一场精心粉饰的骗局。安徽铜陵高速事故已经为社会和行业敲响警钟,“智驾”更名绝非儿戏,而关乎着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车企在为“智驾”更名过程中应该多一分理性和理智,在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的基础上,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既不过分夸大,也不做虚假宣传。


  “智驾”更名不该消费者买单。车企集体改口,确实为有些离谱的“智能驾驶”宣传摁下“刹车键”,但改口宣传绝不意味着翻篇重启,也不应由大众用“谅解”买单,毕竟消费者已经为此前的“智驾”宣传付出了真金白银。因此在车企改名的同时,是否还应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认真思考如何弥补消费者在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而非一“更”了之便以为万事大吉。消费者更要提高辨别能力和警惕意识,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寻求帮助,或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诉讼,及时要求车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真正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nograb/646949/56/14951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