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潮剧:清音绕梁600载
发布时间: 2025-05-12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蔡烨华 郑楚藩 蔡烨华

  “春风践约到园林,稍立花前独沉吟……”当婉转悠扬的潮剧唱腔,于每周末在百年丁府响起,时光沉醉在千年古城的潮音雅韵之中。


  潮剧,作为中华戏曲艺术的瑰宝,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历经600年的跌宕沉浮传承至今,如三江潮涌般澎湃激昂,又似工夫茶般韵味悠长,荟萃了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唱着海滨邹鲁的古今传奇,更牵引着海内外潮人的乡思乡愁。



  一方潮剧舞台,演尽世间百态。


  林柔佳向潮剧票友传授发声技巧。


  世代相沿的艺术瑰宝


  作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潮剧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宋元南戏,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其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特色,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发挥,雅俗共赏,动人心神,有着“南国鲜花”“南国奇葩”的美誉。


  在揭阳这片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潮剧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芬芳馥郁、光彩夺目。1958年,在渔湖西寨村出土了明嘉靖年间的手抄南戏剧本《蔡伯喈》,其中夹杂着不少土音和潮汕方言,为明代中期以前揭阳戏剧活动已经兴起、揭阳是潮剧的重要发祥地提供了佐证;清光绪年间,揭阳戏班多达几十班,揭阳也有了“戏县”之称,《苏六娘》《荔镜记》《金花牧羊》等当时的演出剧目至今仍长演不衰。


  20世纪80年代,揭阳潮剧创作迎来井喷期,佳作迭出蜚声全国,1980年小戏《李队长筹粮》上京调演,火辣辣的广东揭阳农民戏成了“在首都舞台上第一个为农民说话的好戏”;1981年《恩怨宋家妇》献演羊城舞台,“农民戏打动了城里人”;1990年《丁日昌》晋京潮音今又动宫墙,独享“南戏昆梆融荟萃,百花独树嫣妍”的殊荣。揭阳遂成了省内外颇有名气的“小戏之乡”和“戏剧之乡”。


  时间来到21世纪,揭阳的潮剧精品喷涌,《还官记》《沉浮记》《若蕖》《烽火揭阳》《桑浦山花》等新创剧目参加国家、省、市大赛取得佳绩。2019年7月,(揭阳)广东百花潮剧院现代潮剧《桑浦山花》,晋京参加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揭阳潮剧再度饮誉京华。2019年8月1日,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为原型,排演大型现代潮剧《大国赤子》,观看盛况空前。


  幕起幕落间,潮剧穿越六个世纪的烟云,始终吟唱着潮人族群的精神史诗。而今,面对生活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和数字时代浪潮的漫卷,这门古老的艺术,正站在传承的十字路口——非遗保护的春风与市场萎缩的寒流交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机遇与传统受众老化的现实并存,潮剧需要在新旧碰撞中找寻属于这个时代的韵律。如今,遍布城乡的潮剧票友活动方兴未艾,江边、公园、广场,随处可闻潮音潮乐,仍然让人感受到潮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期待“破圈”的传统非遗


  唱念做打,手眼身步,生旦净丑,嬉笑嗔骂……水袖飞舞间,花枪抖动时,人间的尊贵卑贱,忠烈奸邪,儿女情长,悲欢离合便鲜活地呈现舞台上,台下的观众随着被拉进充满喜怒哀乐的戏本之间,折服于潮剧独属的魅力之中。


  每周末于丁日昌旧居如期上演的“丁府有戏”潮剧精品惠民演出,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联合我市多个潮剧社团,至今已举办了近100场次,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潮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活动不仅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前来观赏,也吸引了一些少年儿童前来参演,最小的演员只有6岁。”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王夏佳告诉记者,潮剧的传承关键在人,该中心很注重“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儿童心中撒播戏曲种子。今年3月份起,该中心定期到榕城区邱金元纪念小学开展潮剧公益培训活动,“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我们这个培训班原本打算招20人,没想到却有50多名学生前来报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潮剧是我们世代相沿的艺术瑰宝,也是潮人族群的精神家园。”在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林柔佳看来,潮剧不单单是一门戏曲技艺,还是一种文化传承。典雅的戏文、规范的程式、独特的唱腔、华美的服饰……潮剧的美,不仅仅在于演绎形式,更在于它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传达的思想情感。而这,也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珍视的文化自信自强。


  从艺近50年,林柔佳亲历了潮剧的兴衰起落。1982年他进入揭阳潮剧团,正赶上潮剧的黄金时期。那时候剧团在场院演戏,场场爆满,一票难求。90年代后,在商品经济席卷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潮剧走向落寞,演员们只好卷起铺盖,开始串街落乡。靠民俗吃饭,是潮剧发展史上一脉相传的特点,农村各地游神赛会的日子就是潮剧团最忙活的时候,许多潮剧团靠演“下乡戏”“广场戏”而生存。潮剧随着潮人的足迹漂洋过海,潮剧团频频受邀在异域他乡唱响乡音潮韵,担当起了联结乡情乡谊的文化使者。


  从农家小孩到艺术名家,潮剧贯穿了林柔佳的大半辈子。于他而言,潮剧不单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深入骨血的热爱。从潮剧舞台退下来后,他依然积极参与潮剧交流展演、潮剧“送教下乡”公益培训、研究复排经典剧目等,为潮剧的传承与弘扬继续发光发热。


  “潮剧在数百年间历经沉浮起落,目前她面临着困难,同样机遇并存!”林柔佳认为,揭阳潮剧的传承发展需要在汇聚专业人才,培养年轻受众,创新剧目、表现形式等方面努力。他相信,只要找准了路子,潮剧这门古老的非遗艺术,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非遗名片


  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地方戏曲剧种,其源头可追溯至宋元南戏,于明初传入潮汕地区,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揭阳潮剧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蕴含传承了本地浓烈的人文风情,成为揭阳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潮剧是联结海内外潮人乡情梓谊的重要精神纽带。2008年,揭阳潮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