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扫 一 扫
“养老规划师”别打错算盘
发布时间: 2025-04-23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钟颐

  近年来,养老规划师频频走进公众视野。他们是否真的能帮老年人规划老年生活?有业内人士反映,养老规划师多与养老无直接关系,其业务属性多为“销售导向”。


  从需求端看,养老这件事确实值得“出谋划策”。随着银发经济的兴起,养老服务更趋多元化,信息搜寻的成本亦随之增加。对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消费群体而言,交给专业的人负责,制定个性化的养老方案,不失为一种选择。当然,除了居家养老,社区和机构的养老服务也离不开这类专业人才。


  养老规划师也被称为“养老顾问”“养老中间人”。从名称看,他们的主要作用是对接供需,若是沦为单纯的销售,无异于“挂羊头卖狗肉”,也容易滋生出其他风险。有人曾这样形容该行业的乱象:“保险公司的养老规划师是卖保险、养老院的养老规划师是卖床位、养老公寓的养老规划师是卖房子……”有的还打着“高端养老方案”的幌子,诱导老年人预付高额费用,甚至实施集资诈骗。


  这样的“养老规划”,打的是什么算盘?如果任由其野蛮生长,伤害的不只是老年人权益,还有职业的发展前景。这些年,养老领域催生了不少新职业,比如老人能力评估师、适老化改造评估师等。新赛道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也有利于打破社会偏见,使人们正视从业者的技术含量。目前,养老规划师未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在还没得到“官方认证”之前,就更要警惕某些人假借“养老规划”之名,行下套收割之实,过早地透支社会信任。


  微妙的是,所谓的培训市场也暗藏猫腻。从心理咨询师,到研学指导师,再到养老规划师,似乎都能看到“熟悉的配方”。比如,动辄鼓吹养老规划师“零门槛”“月入十万”,为的不过是更好地卖课。事实上,养老规划师的门槛并不低,相当于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懂老年医学,又要具备金融知识,还要规划养老方案,整合各类资源,甚至是预判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需求。由此观之,别看一些课程吹得天花乱坠,其含金量可想而知。


  “守护夕阳”的职业也要用阳光照亮。给养老规划师“正名”,监管和引导势在必行。一方面,如果出现虚假宣传、骗老坑老,监管态度不能含糊,该出手时就出手,同时不妨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形成震慑效应;另一方面,明晰职业规范,建立准入机制,必要时可加大公共政策力度,搭建养老服务平台,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可靠渠道,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


  养老行业如今处于风口之上,可不是靠“吹”就能起飞。唯有回归规划服务本质,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不仅是为了客户的“享老”,也是为了职业的“长青”。